在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中一直流传着“三棵树”的故事。其中关于牛顿因被树上掉落的苹果砸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已是妇孺皆知。
其他两则跟“树”有关的故事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多多少少有点陌生,但是那棵来自东方的古老树种菩提树,似乎隐约让人感觉到这则故事与遥远的东方有着某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剑桥大学一位伟大学者的骨灰被安放在了这棵树下。这样的礼遇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这位学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瑟夫·尼德姆。
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感到十分陌生,但是他的中文名字李约瑟在中国老一辈学者中一定是如雷贯耳。
他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欧洲又一位东方探路者,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致使20世纪西方国家及学者对中国文明和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开了全新解读。
至今,在剑桥大学校园内依旧矗立着一座颇具中国风格的建筑,它的名字叫李约瑟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专门研究中国及东亚科技与文明的。
这座研究所的意义并不仅于此,它极大地推动了东亚科学技术和医学的研究和交流。
这里至今还保存着李约瑟于抗战时期奔走于中国大地所拍摄的一千多张照片,这些照片的主角并不是军民政要、战士英烈,而是各种各样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以及那些为中国科学呕心沥血的学者专家,其中就有中国著名的胚胎学专家童第周。
建筑学家梁思成、教育家傅斯年、冯友兰、考古学家李济等都曾与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与此同时他的足迹遍布了中国大江南北。
在战火纷飞的20世纪40年代,一个来自遥远西方的英国人,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翻山越岭地拜访散居各地的中国学者专家?
英国学者爱上中文
年,李约瑟乘坐由印度起飞的C-47飞机,飞越危险重重的“驼峰航线”抵达中国。
身为生物化学家的他,此行的目的是将英国一些公益组织筹集的大量资金送到中国,用于抗击日本法西斯。
(李约瑟在实验室)
当时,由于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破坏,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被迫关停或迁移至西南省份。英国政府决定施以援手,遂派出主动请缨的李约瑟前去了解战时中国的教育及科研情况。
此时的李约瑟在英国科学界已是小有名气,如果继续待在剑桥,既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还会在将来获得更出色的成就,拿到诺贝尔奖也极有可能。
那么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为何要奔赴烽火连天的中国呢?作为一个同白求恩、海明威一样的左翼知识分子,李约瑟早在年就成立了一个资助青年革命者和学者的基金组织。
极具左翼思想的他在政治上极为活跃,参与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在基金组织的资助活动上,他结识了一位女性,正是这位女性将他引向了中国。
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的鲁桂珍离开校园后前往上海执教,并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爱人,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日军铁蹄很快就践踏了这座城市,不但研究环境被毁殆尽,就连她的爱人也牺牲在了鬼子的炮火下。
(日军进攻上海)
伤心欲绝的她决定离开这片伤心之地,恰在此时,一则来自英国某基金组织的资助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个基金组织正是由李约瑟发起成立的。
就这样,在该基金组织的资助下,鲁桂珍于年离开上海,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
在海上漂泊的两个月时间里,鲁桂珍翻阅了李约瑟的相关论文,并将他想象成一位白发长须的老先生。
然而,当33岁的鲁桂珍走进剑桥校园,小心翼翼地推开生物化学系的实验室门时,见到的却是一位年轻英俊的学者。
正在做实验的李约瑟,只是对着这位远道而来的东方女子说了一声“你好,很高兴认识,我叫约瑟夫”后便转身继续忙手头的工作去了。
随后,李约瑟的妻子多萝西·莫伊尔成了鲁桂珍的导师。
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李约瑟、多萝西·莫伊尔和鲁桂珍三个人总是形影不离。在此期间,鲁桂珍十分兴奋地向两位英国导师讲述了诸如麻沸散、气象仪等很多神奇的中国古代发明。
(李约瑟与鲁桂珍)
鲁桂珍神采飞扬的描述,激发了李约瑟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的强烈好奇心,尤其是中国的科技与文明,着实让他着迷。
在鲁桂珍的引导下,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和汉字,就这样鲁桂珍成了他的中文老师,而他则是鲁桂珍的学术导师。
整个年,李约瑟都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学习中文上,他办公室的灯常常到夜深都未熄灭。
为了学好中文,李约瑟甚至自创了三本字典,分别是拼音字典、部首字典和文理字典。学习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后,李约瑟开始跟着在剑桥大学研究古汉语的哈隆教授深入学习。
在哈隆教授的引领下,李约瑟尝试涉猎中国古汉语。而鲁桂珍则用了1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本需3年读完的课程,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就在鲁桂珍潜心研究时,她的家乡南京沦陷,消息传来,她伤心地哭了。中国的战况一直牵动着李约瑟的心,恰在此时英国政府正在寻找前往中国考察的人选。
(李约瑟)
于是,李约瑟决定亲自到中国去,在硝烟与废墟中维护文明的延续。
第一次中国之行
年底,李约瑟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波折之路,当时世界各地都在发生战争,为了躲避战火,他走的路线十分曲折:先乘船辗转到了印度,然后再从印度乘飞机抵达中国昆明。
眼前的一切令初来乍到的李约瑟十分好奇,即使很多都是中国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比如说店员手指下的算盘、民众嫁接梨树的方法等。
在此期间,李约瑟随时拿起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看到的一切。
带着对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巨大好奇,李约瑟开始了他对中国终其一生的探索与发现,并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中国的第二天,李约瑟就迫不及待地换上了一身中式长袍,颜色是中国学者普遍喜欢的藏蓝色。
(李约瑟所拍道观)
此时,中国各地高校基本完成了迁移工作,昆明、重庆、李庄、成都等西南城市成了新的教育中心,李约瑟的足迹遍布了以上各个地方。
而小镇李庄汇集了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一批“最强大脑”,很可能走在街上迎面而来的就是某位大师级人物。
来到李庄后,李约瑟迫不及待想要见到自己的老朋友童第周,当时童第周是同济大学生物学教授,与李约瑟算是同行。
早在20世纪30年代童第周留学欧洲时,便与前来参观的李约瑟相识了,总是与显微镜为伴的童第周给李约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年初夏,李约瑟终于在南华宫的理学院内见到了老朋友童第周,兴奋的他还特意给童第周及夫人叶毓芬拍了一张合影。
看了童第周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后,李约瑟十分惊讶,他完全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同济大学教授竟然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做实验。
李约瑟曾十分疑惑地问童第周:“在布鲁塞尔有那么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一定要到如此偏僻的山村进行实验呢?”
(李约瑟镜头下的童第周夫妇)
面对这样的问题,童第周几乎没有迟疑就脱口而出:“因为我是中国人。”
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李约瑟一共做了两千多张名片,这些名字的分量加起来几乎等于当时整个中国学术界的灵魂,其中不乏在中国建筑界赫赫有名的梁思成。
其实,李约瑟还在英国的时候就对成绩斐然的梁思成十分仰慕,当时梁思成夫妇住在李庄镇外不远的月亮田。
年初夏的一天,李约瑟来到位于月亮田的一处小院,拜访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的学术伉俪,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与这样一位大建筑学家见面竟然是在这样的情形下。
只见梁思成挽起袖子在院子里追逐四处逃窜的鸭子,这是他当时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想以此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而此时的林徽因则因为连日的湿寒引发了肺病,只能躺在病床上用带着浓重爱尔兰口音的英文同李约瑟交流,李约瑟对此印象极为深刻。
(李庄梁思成夫妇旧居)
随后,李约瑟还在同济大学本部所在的禹王宫举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演讲。就在他正为此沾沾自喜时,却与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发生了争执。
见面之后,李约瑟对傅斯年说:“在中国的古籍上找不到更多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资料。”
傅斯年一听这话当时就急了,他认为对方是在藐视中国文化,而且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西方人的优越感。但其实李约瑟只是想抛砖引玉而已。
刚开始两人的谈话很不投机,但是很快傅斯年就饶有兴致地跟对方介绍起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与此同时,傅斯年还向李约瑟展示了一批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包括战前发掘的安阳甲骨、写满儒家经典的竹简以及多种宫廷档案。
这些国宝令李约瑟惊叹不已。
在李庄的这些天,李约瑟整天都和傅斯年等一批学者沉浸在对中国古代科技,尤其是火药史的追溯中,甚至彻夜不眠。
(傅斯年)
43年后的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军事技术火药是史诗》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献词:谨以此书献给傅斯年,接触的历史学和哲学学者,战时中国四川李庄,我们最友好的欢迎者,在那里他曾引领我们彻夜长谈火药的历史。
在当时的战乱困境中,中国学者们凭借着强大的心灵,透露出了乐观、宁静与坚守,令约瑟夫感喟不已。
为此,李约瑟专门成立了一个叫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机构,力所能及地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物质上的帮助。
李约瑟不远万里从英国运往中国的那些书刊,为战时中国学者提供了来自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时至今日这些书籍依旧能在中国很多大学的图书馆内找到。
将中国科学传遍全球
在完成了对中国西南地区的高校学者访问后,李约瑟于年9月来到了中国道教及佛教圣地——甘肃敦煌。
(李约瑟去往敦煌)
与很多西方人一样,敦煌是神秘东方文化的象征,那里埋藏着通往古中国文明鼎盛时期的钥匙。与此同时,大西北还有其他吸引李约瑟的地方,那就是因为抗战不得不迁移至此的造纸、制鞋、冶炼、铸造等工业企业。
从重庆出发十余天后,李约瑟来到了秦岭深处的一处道观——留侯祠,并为这个道观拍摄了很多照片,并在日记中称赞其“清净可爱”。
李约瑟对道教的偏爱并非偶然,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位严谨的科学家竟然是一位道教信徒,他曾给自己取了很多诸如“丹耀”这样颇具道教意味的名字。
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他对中国道教及炼丹术十分着迷,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他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谋而合,因此对道家思想和炼丹术做了深入研究。
多年之后,李约瑟在主导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时,特意用4个分册来讲述道家的炼丹术,甚至还因此被一些学者批评为“因为过于喜爱而导致结构失衡”。
(傅斯年去往敦煌)
一个受现代西方思维训练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成为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呢?
道家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思想,李约瑟发现许多科学萌芽都能在道家思想中找到其根源。也就是说他在研究胚胎学等生命演化课题时,在道家“一生二二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中找到了契合点。
道家对大自然的重视及炼丹所代表的实验精神,蕴含着中国早期科学思想的萌芽。
年10月1日,李约瑟如愿来到了敦煌,站在千佛洞前,他驻足凝望,眼前的一切令他十分振奋,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在“千佛洞”三个字后加上了三个“!”,足见其程度。
兴奋的李约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搭在洞里临摹壁画与雕塑。在敦煌的一个月时间里,李约瑟白天沉浸在莫高窟千年壁画的神奇秘境中,晚上则一个人静坐在沙漠中,抬头仰望漫天的繁星。
(李约瑟在敦煌)
很显然,敦煌给李约瑟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产生了宇宙无限的思想,而当时的西方人还愚昧地认为宇宙是一个水晶球。
李约瑟认为中国人不用精确抽象的理论语言和几何形式表达天文现象,因此这些成果被西方人忽视了,导致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在中国的三年时间,李约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结识了很多当时的中国学者教授,见识了中国的山川、文明和古老的科技,然而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丝绸与瓷器,对科技与文明的研究近乎于无。
这强大的反差让李约瑟再也无法按捺写一本书的冲动,因此他决定放弃自己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计划,转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
经过长达8年的潜心研究和写作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于年著成,此书一经发表便立即在英国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周恩来会见李约瑟)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年一直到耄耋之年,李约瑟又先后4次来中国考察,年11月,李约瑟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中国之行,此时86岁的他正在写作“火药篇”。
次年,《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已经完成了导论、科学思想史、数学、天文学、工程与航海等前六卷共15册,时间跨度则是从年到年长达33年。
通过李约瑟的不懈努力,西方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东方文明,中国科学与文明随着他的著作传遍全球。
我是史海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