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联曾构想疯狂战略以百枚核弹开路,装甲军 [复制链接]

1#

在冷战时期,两个对立的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一直处于随时可能爆发热战的紧张状态。人们普遍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以核战争的形式爆发,并且会导致双方的相互毁灭。

然而,年,苏联制定了一项计划,旨在击败他们最大的敌人,并避免全面的核灾难。这个计划被称为“七天到莱茵河”,直到年才由波兰国防部公布,描述了北约在欧洲的部队如何在短短一周内被击溃。

莫斯科担心北约可能首先实施袭击。根据这一方案,北约将使用核武器对波兰维斯瓦河沿岸的25个目标进行打击,使波兰成为一个严重受到污染的地区,并有效地切断驻扎在东德、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联军队的主要基地。预计这样的核打击将导致波兰万人死亡。

然而,这将立即引发华沙条约组织的反击。苏联的核武力将袭击德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意大利北部,从而摧毁北约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总部。

苏联希望通过避免对美国、法国和英国使用核武器来在西方盟国之间制造分裂。他们清楚,北约并非由总指挥统一决定,而是由美国、法国和英国的各自领导层分别决定核武器的使用方式和时机。

苏联采取这种策略,将使对方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选择动用核武器来应对苏联,进而可能面临核报复;还是选择不以核力量参与战争,甚至保持中立。由于法国与北约的错综复杂关系(尽管法国在年退出了北约,但仍与其保持合作),这种观点并非毫无根据。

核打击结束后,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计划破坏敌人防线,向莱茵河推进。由于他们拥有比北约多得多的坦克,因此他们必然能够取得成功。与此同时,虽然中立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奥地利也将不得不面对匈牙利人的进攻和占领,维也纳将落入匈牙利之手。

当苏联登陆部队占领河流上的重要桥梁时,华沙条约组织的航空力量被赋予了结束北约在欧洲机场和军事基地存在的使命。苏联海军被委派执行这一重要任务,任务的重要性不亚于切断美国与欧洲在大西洋上的所有通讯并阻止美国向其盟国派遣增援部队。苏联潜艇将追踪和击毁美国的主力武器——航空母舰战斗群,同时,苏联北冰洋的核潜艇也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美国可能实施的核打击。

根据计划,维也纳将遭受两枚5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袭击,而维琴察、维罗纳、帕多瓦以及意大利的若干基地将被一枚5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击中。西德的斯图加特、慕尼黑和纽伦堡在遭到核武器摧毁后,将被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占领。

在丹麦,首要的核打击目标是罗斯基勒和埃斯比约。尽管罗斯基勒没有军事重要性,它是丹麦第二大城市,距离首都哥本哈根仅有35公里(约22英里)。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罗斯基勒的打击意图在于削弱丹麦人民和军队的士气。埃斯比约是丹麦第五大城市,其大型港口能为北约提供大规模增援,因此也成为攻击的重点。如果丹麦人在前两次袭击后继续抵抗,其他目标将接连遭到轰炸。

莫斯科认为,只要一切按计划进行,北约在欧洲的主要部队将在7天内被击溃。如有必要,苏军将继续推进至法国。震惊且分心的西方国家领导人将别无选择,只能坐在谈判桌前,从而避免全面核战争。

苏联的指挥部完全忽视了北约的集体防御原则。根据年《北大西洋公约》宣布的该原则,攻击北约任何一个成员国就等同于攻击所有成员国。北约已经准备好一旦任何成员国遭受核武器袭击,不论该国是否拥有核武器,都将升级为全面核战争。

即便是华沙条约组织中与苏联关系最密切的盟友,也认为“七天到达莱茵河”计划过于理想化,几乎无法实现。然而,苏联仍以此计划为基础,秘密演练了整整十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

#深度好文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