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芬兰的历史解读吉科宁总统的时代的到来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最好 http://www.yunweituan.com/

引言

在年9月赫鲁晓夫访芬期间,吉科宁透露出的关于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信息很快就广为人知了。同一个月,苏联驻芬大使受委派来到赫尔辛基,对帮助现任总统赢得连任的种种可能性进行调查。总统的竞争对手竭尽全力寻求一个合适的无党派代表,在不断降低期望并与数位候选者接洽之后,终于在年3月宣布:法官奥拉维,洪卡(OlaviHonka)将作为挑战者参加选战。莫斯科快速、准确地查明了幕后的操控者。洪卡从一开始就只是那些对政府抱有不满或类似情绪的人的傀儡,再加上缺乏政治经验,以至于那些迫切希望摆脱吉科宁的人也对这位候选人的前景心存疑虑。

支持吉科宁的少数派很快出现在两个规模较小的人民党的党派中,当这两个党派对洪卡的支持逐渐减弱时,民意测验开始表现出吉科宁处于一个明显的领先地位,并在劝说洪卡主动退出竞选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照会危机”的严重时刻是由吉科宁自己故意造成的。这种说法最主要的证据是,总统在年4月18日与他关系最紧密的两个支持者以及总理进行磋商并作出决定,将在11月解散议会,并在总统选举结束一周后、同时又是选举团为总统选举聚集之前,重新举行议会选举。

芬兰之冬

尽管,在通常情况下议会的组建和解散都是自然的,但在进行非常重要的总统选举时,一次提前发生的议会解散会被理解为受到了操控,是总统的授意在起作用。很明显,吉科宁希望造成竞争对手们的分裂,但他同样希望新的选举会带来党派之间重新结盟,为一个更加稳定的联合政府奠定基础,他一直认为这样一个政府对于应对那些压力——既与苏联保持良好关系,同时又与那些重要的西方市场保持接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4月中旬的这个计划也许会被批评为一个冷酷的政治伎俩,但同时它也将被解释为一次聪明的意在缚住总理苏克舍拉宁手脚的谋划,苏克舍拉宁的政治野心一直为总统所疑虑,但在宪法上却是合法的。

更让人怀疑的是,仅仅在总统与苏联大使达成协议的第二天,具体内容就被人泄露出来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吉科宁和他的支持者一直在频繁、主动地与知名的克格勃特工联络,并有意运用这些联系来影响芬兰国内事务。也许,吉科宁和他的盟友感觉到,这是一个对芬兰共产党的活动展开阻遏所必须采取的措施。芬兰共产党人经常得到来自莫斯科的指示,但这充其量只是一个未开始的危险游戏,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就是使他们公开面对充当苏联政策工具的指责。大家都在讨论的“照会”是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被交给芬兰大使的。

纳粹进军路线

它在总体上详述了德国军国主义和复仇主义的威胁(特别是在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并建议通过磋商寻找保证两国安全的方法,以应对来自联邦德国及其盟友的攻击,就像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二条规定的那样。大使在整个夏天一直在预测这一类的事情,芬兰军方也对可能出现的磋商作出了自己的预案。赫尔辛基立即作出的反应是:“磋商是不可避免的”——看起来军方也打算遵循这条路线,也许他们打算把它看做一种可以迫使政府更新武器装备的有效手段。

当照会被递交时,总统和外交部长卡尔亚莱宁正在夏威夷。吉科宁拒绝马上返回芬兰的举动,被用来进一步证明“照会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事先策划好的,尽管他的传记作者替他辩解道“立即返回赫尔辛基”会使总统劝说美国人的努力——使美国人相信芬兰是一个独立的、没有和莫斯科当局绑在一起的国家——前功尽弃。尽管吉科宁总是力图证明那份照会并不直接针对芬兰,不过它还是包含了一层隐约对他控制芬兰媒体能力的批评,正如照会中谈到的,这些媒体就像“几个特定集团”的传声筒,积极支持北约鼓动战争的行为,因此违背了年和平条约和年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的条款。

根据芬兰的情报,在芬兰共产党领袖们的坚持下,这一段话被加进了照会,共产党领导人于10月末在莫斯科看到了文件的原本,它作为一个用来摧毁洪卡联合阵线的有效武器,受到了芬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热烈欢迎。11月3日,苏联派往赫尔辛基的大使对外交部长卡尔亚莱宁明确表示:吉科宁最初对于照会的反应低估了芬兰国内反苏力量的威胁。这使得总统在照会危机发生时的愤怒爆发了,并且放出大量口风,如果他感觉到不能够成功地实现他一生致力的梦想——保持芬兰的中立,他将退出总统竞选。

这是一种用来威胁苏联领导人的方式,就像在芬兰国内对其反对派做的一样。卡加里南于11月10日被派往莫斯科去讨论芬兰的情况——当前的国际形势不能保证多轮军事磋商的顺利进行,并迫使俄国人保证在进一步政治谈判中设法化解政治危机。他的对手安德烈·葛罗米柯(AndreyGromyko)被证实不愿放弃多轮军事磋商的想法,他诡诈地声称此举是应苏联军方的要求。虽然卡尔亚莱宁(Karjalainen)作出的大量暗示已经表明即将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变化:在11月14日正式宣布议会解散,新的选举即将在2月举行。

苏联方面仍然顽固坚持多轮军事磋商是迫切需要的。面对一个表面存在的僵局,芬兰政府抓住了吉科宁将启程去西伯利亚城市新西伯利亚与赫鲁晓夫会面这一暗示,敦促总统接受苏方提出的条件。在多轮会谈于11月24日在诺沃西比尔斯克开始进行的同时,洪卡选择从总统竞选中退出,使得吉科宁的连任成为定局。因为没有从现存档案中发现任何有关于这次会面的会议记录,我们只能通过主观的推测,去判断吉科宁与赫鲁晓夫在午餐前的私人会面中所讨论的内容及达成的共识。

在午餐会上的发言中,赫鲁晓夫声明他对于芬兰总统掌控和加强“帕锡基维一吉科宁”外交政策路线的能力有充足的信心。同时宣称,苏联政府现在感到推迟多轮军事磋商是可能的。但同时,作为苏联政府的代表,苏共第一书记表达了这样的希望:芬兰政府在将来能够紧紧跟上北欧、波罗的海地区发展的步伐,并在必要的时候,表明关于它的真实想法——芬兰将采取何种措施面对苏联政府。年秋季照会危机的发展,无疑巩固了吉科宁的地位。

赫鲁晓夫

然而,单纯说这是一个用来保证总统竞选连任的精心密谋,便忽略了由德国问题引起的国际紧张局势的大背景、在莫斯科涌动的种种暗流以及赫鲁晓夫个人的动机。关于解决危机的决议,给吉科宁带来的也非完全是有利因素。吉科宁声称可以凭借个人的信用消除潜在的危险,并向芬兰人民再次保证他与赫鲁晓夫的会面已经加强了双方的互信和互相尊重。在11月25日通过广播和电视发表的演说中,他甚至尝试将两个领导人联名签署的公报解释为“对于可能出现的军事磋商的模拟,并已成为芬兰目前的首要任务”。

赫鲁晓夫愿意就芬兰保持中立进行讨论,无疑加强了对保持芬兰中立的认可,并于年10月美国和芬兰总统之间会谈之后,成为正式联合公报中芬兰对外政策的基本要素。然而,在西方国家看来,在新西伯利亚的会谈强化了这样的印象,芬兰已经成为苏联利益的看门狗;同时他们还担心吉科宁与苏联人的暗中联系正在逐渐浮出水面。照会危机同样影响到芬兰与北欧国家的关系,这本来是吉科宁手中最有利的武器之一,他曾通过打这张牌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是否有什么威胁使得瑞典作出了加入北约军队的决定、同时挪威和丹麦也正在放松北约在其领土上活动的限制,这些情况打乱了北欧的现状、影响到了北欧国家的关系。从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关于北欧中立化的倡议,本打算依靠降低存在于本地区的对苏联安全的威胁来为芬兰的利益服务,但却总是激起来自丹麦和挪威的愤怒反应。他们判断,芬兰受到了苏联的鼓动。总统关于大选之后政治党派再结盟的那些设想并没有得到实现。

总统吉科宁

社会民主党内的温和派没有对党的领导者唐纳造成有效挑战。该党在议会选举中丢掉了10个席位,看起来有了一种转向右翼的倾向;虽然共产党人以47席继续稳坐议会第一大党位置,但他们仍然徘徊在政府之外,尽管莫斯科努力让他们加入进去以作为芬兰能够延续其外交政策的一个保证。保守的芬兰民族联合党加入大选之后由卡加里南组织起来的联合政府之中,并对饱受保守派媒体攻击的吉科宁的外交政策显示出一种矛盾的情感,而持续的经济困难则进一步削弱了建立起一个涵盖广泛的联合政府的机会。

当其社会民主党派的对手由于反对农民党提出的农业收益政策撤出了它的成员之后,卡加里南政府只能竭力维持,并于年底发生政府预算困难时最终垮台。卡加里南在农业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约翰内斯·维罗莱宁,从年9月到年5月,作为一个中右翼政府的总理,遇到的情况也不乐观。在那一年春的大选中,钟摆又摆向了左边。两个主要左翼政党更换了领导人,这使得吉科宁得以实现他长久以来的抱负-重新构建一个中左翼的联合政府。

新政府由社会民主党人拉斐尔·帕西奥(RafaelPaasio)来领导,他策划了将唐纳一伙从党的领导地位上推翻的行动,拉拢共产党人加入政府,并逐渐抛弃了守旧的老的党派领袖以支持年轻的新一代温和派。为了让对苏友好政策的延续得到保证,卡尔亚莱宁坐上了外交部长的职位。帕西奥政府的组成使得社会民主党回到了政坛,并在一段时期内给芬兰人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在日后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这同时意味着一段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所有主要党派都站到了赞同帕锡基维一吉科宁路线一端的队伍中,通过在工厂街上的大使馆寻求与莫斯科增进接触。

虽然,芬兰政治家们开始站在总统身后,支持它的对外政策,最引人瞩目的是维诺,莱斯科宁的变化,他开始致力于同莫斯科和解,并在年成为外交部长,但是当时仍然可以感觉到苏联态度正在明显转向强硬。在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其领导人和媒体很少提及芬兰中立的问题,在勃列日涅夫主义阐明之后,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更是成为两国的关系的基础。

这在某种程度上被看做是一种针对芬兰外交部的高级官员所做尝试的一种反应,官员们正在努力将“保持芬兰中立”的概念从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序言中剥离出来,但这并没有考虑到在赫鲁晓夫死后,苏联国内对于所出现的变化所持有的怀疑和敌对情绪已经遍布莫斯科。吉科宁仍然坚持他个人外交的政策,但是他不喜欢来自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狂妄自大,就如他与赫鲁晓夫接触时感受到的一样。赫鲁晓夫是一个总是决心打破历史的人,就如吉科宁一样,用各种无情的手段打击他的政治对手。

芬兰国旗

吉科宁也许希望与苏联领导人保持一种密切、友好的联系,但那并不能否定他为了获得对芬兰至关重要的利益而做出的长期努力和不懈的斗争,特别是在争取有关的协议和特许权的问题上。他从没能成功地说服赫鲁晓夫归还卡累利阿地峡的一部分,哪怕仅仅是考虑。同时,他还不得不放弃一个只不过是租借协议的想法,内容是希望苏联能够允许芬兰人使用塞马运河。从年到年,在他的第三届总统任期内,他遇到了众多棘手的问题,大有毁掉之前所做的所有工作——与苏联保持紧密、互信关系的同时又与西欧贸易伙伴保持接触——的危险。

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最首要的是芬兰与一个正在扩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年,在关于增加欧共体成员国的会谈重新开始的时候,威胁要抛开正常的谈判内容,而讨论一个北欧人的经济协定——诺迪克计划。最初,芬兰热衷于签署一个看起来能够带来希望的协议——包括逐渐增加的对内投资、技术专利的引进。但是到了这一年末,却又对此突然变得不感兴趣。在年1月,政府清楚地表明,如果任何诺迪克计划中拟定成员参加了有关于加入欧共体的磋商,芬兰便不会就诺迪克计划作进一步的努力,并暂停所有谈判至几个月后。

芬兰的退出引起了其北欧邻国的厌恶感,他们认为这是苏联压力的结果。吉科宁比他的总理、社会民主党人毛诺·科伊维斯托(MaunoKoivisto)更加迫切地希望推进诺迪克计划,并责备丹麦人要两面派手法,将诺迪克计划作为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跳板。然而事实却是,芬兰政府自己在年4月与欧共体重开谈判,芬兰的出口商(特别是在木材加工产业方面的商人),更倾向于签订一个与他们最大的客户群之间更加自由的贸易协定,并借此与他们在诺迪克计划中的竞争对手增进合作。

然而,除了共产党之外,芬兰国内支持政府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之间交往的呼声很高,而对于要跨越政治光谱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持保留意见。芬兰谈判代表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他们不寻求任何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制度上的联系,而仅仅是为了贸易便利。在布鲁塞尔提出的条款,被芬兰人看做是没有安全感的,同时他们对正在进行的会谈所迈出的步伐也表现出不安情绪。然而,年7月,这个意在保护本已十分脆弱的芬兰工业的计划遭到了抨击,计划中预计的转型期被主要的出口商们认为过长。

芬兰电车

由社会民主党少数派执政的政府因不愿意对协议通过的问题单独负责而宣布解散,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中左联盟政府。力量不断增长的左翼党派,包括社会民主党,针对协定中列出的对于自由贸易协定中加强监管并控制国内经济的条款,要求获得补偿。这在本质上延迟了最终的成果。工业游说团曾在一个阶段声明,如果这样的法律通过了,不去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会好一些。

同样有可能的是,在挪威人和丹麦人关于加入共同市场的全民公决中可能会出现一个否决票,这将再一次将诺迪克计划推上政治议事日程,这将是一个看起来能让总理卡莱维·索尔萨(KaleviSorsa)和总统看起来会喜欢的选择。在年9月末,挪威投了弃权票,但丹麦人在一周之后投了赞成票。为了保障一个共同市场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瑞典人极其渴望芬兰能够加入他们的行列,这部分是源于政治原因,但同样也是为了保证两国之间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协定之下已经不断增速的贸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联将采取的态度,为此芬兰人已经做了很细致的准备工作。

战火中的芬兰

就像在年,卡尔亚莱宁曾再一次与苏联人签订了一个秘密协定,并借此向俄国人表明:芬兰将保证苏联获得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同等的贸易权利和便利条件。吉科宁信心十足地感觉到,苏联领导人虽然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政治动机仍然疑虑重重,但他们却相信可以在不伤及苏芬关系的前提下达成交易。在这里,吉科宁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说服寡言少语又满腹狐疑的勃列日涅夫的能力。其他的一些事件则加大了他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莫斯科认定芬兰的右翼党派正在复苏,并对此十分忧虑;同时,苏共更为关心的是在芬兰共产党内部各个等级之间逐渐扩大的裂痕。

在挫败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主义者的运动后,苏联领导人决定加紧控制其他原本被他们认为在他们控制之下的地区,这些地区中就包括芬兰。最近的调查表明,一个苏共外交部的高级官员阿列克谢·别利亚科夫,作为大使前往芬兰,以确保芬兰共产党能够继续留在政府里,并为实现社会主义在芬兰的霸权更加卖力地工作。很难说得清楚,从年开始进入左翼政党行列的青年激进主义已经上升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哄得苏共空想家们相信:在芬兰,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即将到来。

如果他们真的抱有这种期望,就应当马上被纠正,因为青年的激进主义者并不能够对左翼两个政党中的任何一个施加巨大的影响力。因被指责在那个时期使芬兰问题更加激化,别里亚科夫在吉科宁的坚持下很快被苏联召回;从早些时候开始,总统已经能够利用他与克格勃的关系来施加于己有利的影响,以稳住自己的地位。年既到,关于芬兰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开始被与吉科宁再次赢得总统选举的可能性联系起来。

芬兰总统席

民意测验显示出,全体选民中的大多数希望吉科宁能够留下来继续担任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然而,也有少数人希望,正在考虑中的政界人士能够在民众的观点上更进一步,即通过特殊立法可以绕过选举进程。即使是在满是传闻与猜疑的这几个月中,吉科宁丝毫没有丧失作为一个国家统治者应表现出的各种能力。有关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从他记载在笔记中的内容中略知一二,关于一次与由他精心挑选的商业领域的亲信们在桑拿浴室的会面,他记录到:“我从不会这样说,但是将总统选举这件事与芬兰议会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的协定,以及之后的一揽子(管理芬兰经济的)议案联系在一起,难道不是最好的办法么。这群家伙听完后群情激奋。我说,你们不会成功的,我们打赌,输了的每人一瓶威士忌。他们自己认为会成功,而我则认为他们不会。”

总统与勃列日涅夫、柯西金个人之间进行的机密谈判,不久之后就被一份瑞典报纸披露了细节,谈判中的计划几乎被彻底打乱了。疑点最终落在了一群年轻的社会主义者身上,他们曾经反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协定。而之后对此调查产生的余波则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如果说这次披露是为了使自由贸易协定浮出水面,那么它没有达到目的。

吉科宁威胁将不参加竞选连任,声称这件事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苏联领导人对他的信任。这足以使得在商界对自由贸易协定最热烈的支持者以及保守党乖乖地聚集在总统身边,并放弃他们原来所持的心存保留的立场,进而执行那些能够确保总统连任的办法。所有主要党派都同意支持总统连任(在这一年底,他还收到了远在莫斯科的勃列日涅夫的祝愿),并终于在年1月由议会通过决议,赞成其留在总统的位置上再干四年。

结论

芬兰议会还很快通过了有关延长总统任期的必要的立法修改。吉科宁的第四个任期始于年3月。在几个月内,莫斯科当局催促他能否考虑在年后继续留在这个位置上,社会民主党人也要求其继续留任以挫败信心满怀的卡尔亚莱宁的傲气。卡尔亚莱宁与莫斯科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并一直被认为是吉科宁最有可能的接班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