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德]汉宁·里德著,周雨霏译,广东人民出版社,年11月即出,页,58.00元
“在每个周五的下午,当我到了咖啡店时,汉宁·里德(HenningRitter)总是已经在那儿了。我在门口稍作逗留,好仔细观察他。他埋首于文稿中,全神贯注,像是有个无形的罩子将他与四周的人隔绝开来。他的手中握着支铅笔,他的阅读总是立即转化成批注和评论。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看到我,露出那特有的诙谐坏笑。”年6月23日,六十九岁的汉宁·里德因病在柏林去世后,他的友人、法兰克福作家马丁·莫泽巴赫(MatinMosebach)如此回忆道。
汉宁·里德,年。
汉宁·里德生于年的西里西亚,父亲为明斯特的哲学家约阿希姆·里德(JoachimRitter)。他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艺术史、哲学与古典学,翻译出版卢梭作品集,在六七十年代西柏林的知识分子圈子里颇为活跃。虽然汉宁·里德没有选择从事学术研究,甚至未取得学位(除了汉堡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但这并未妨碍他成为文字考究的旧式学人,欧洲人文思想中独具品位的漫游者(Flaneur)。与其父亲不同,汉宁·里德的作品从不追求体系化的思想构建,他的作品以流动思维中屡屡出现的闪光点而著称。作家莱纳尔德·戈茨(RainaldGoetz)曾在《明镜周刊》撰文评论道:“汉宁·里德的思索来源于文本,产生于他与古典思想家的对话之中。进入这场对话的读者将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抵达答案、质疑、矛盾,当然最好是与作者达成认同。(中略)里德的文风在追求写作的另一种原始功能,这就是捕捉跳跃着的思维过程。里德收集起那些灵光一现、那些闪烁在思维之聚散离合中的无数个顿悟的瞬间,接着以诡辩的方式使这些偶尔迸出的思想火花变得通俗易懂。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自我’看似是消失了。”
法兰克福汇报刊出的汉宁·里德讣告
作为非学院派的散文家、媒体人与思考者,汉宁·里德在作家、人文学者及各式知识分子之间交友甚广。年,他成为法兰克福汇报文艺副刊《人文学》(Geisteswissenschaften)版块的责任编辑,到年退休的二十多年里将该版块耕耘成一块现代媒体中已十分罕见的、充满了古典人文气质的园地。除了《无处安放的同情》,里德本人的主要作品包括《长影子》()《东河岸边的楼群风景: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笔记本》()《伤者的嚎叫:关于残酷的讨论》()。其中《笔记本》获得年的莱比锡书展奖。
《长影子》
《无处安放的同情》的德文原版早在年就已问世。当时正值红绿联盟政府的执政艰难期,长期的经济低迷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成为德国媒体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