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篇文章是10年前由张维迎教授在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上发表的演讲,今天再看,却一点也不过时。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一个国家所信奉的主义和理论,则决定了国家前进的方向。选对了是康庄大道,选不好是万丈深渊,而最终承受结果的是少数人之外的绝大多数个人。在科学研究里,有一个词叫科学史的辉格主义。什么意思呢?科学总是进步的,今天的比昨天的好,晚来的比早来的好。但我们看一下历史,这不成立,即使在自然科学界也不成立。比如说,一般人通常认为,哥白尼最早提出日心说,其实不是。早在公元前二三百年,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提出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但大家认为他错了,托勒密的地心说统治人类思想多年,直到哥白尼年发表《天体运行论》,日心说才得到确立。经济学有类似的情况,就像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国经济转轨,特别是最近非常强调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有很多人关心和讨论。这里比较一下,从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理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有什么不一样。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经济学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