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自身的缺陷导致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是无法避免的。
18世纪末,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缺陷随之出现了生产失业率上升、购买力下降、消费不足等社会现象,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现象。基于这一现实背景,在社会中涌现出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一些社会原则的设想,但是这些社会原则实为空想,并没有具体的实施路径。但这些理论为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提供了养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历史唯物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形成,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了科学、深刻的分析。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与古典*治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的论述并不相同,在多数古典*治经济学家的思维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存在经济危机。即使在少数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古典经济学家中,只是简单地认为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并没有更进一步分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马克思是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来分析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然后再通过经济危机的本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所以与这些少数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古典经济学家相比。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要更加深刻,而且分析得也更加全面。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经济发展的本质,进而再把研究的结论用来解释经济现象。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研究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机器化大工业急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机器化的大工业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加剧。工业革命的出现导致了生产方式的改变,由于机器化大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生产程度,使得生产资料为少数资本家所有,相对的,工人手中的生产资料就相应地减少,在生产资料分配方面严重不平衡,引发相对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马克思对这种经济现象描述为工人阶级的就业手段和生活资料随着资本增长速度的加快而相对地缩减得越严重。”
第二,阶级关系发生改变。产业革命过程中,机器化社会大生产的出现,产生了社会阶级的变革,一部分是机器化大生产的操作者即资产阶级,而另一部分则是人群数量远远高于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阶级关系发生改变。
在资产阶级进行大量资本积累的同时,无产阶级的受剥削压迫程度也在不断升级,这种社会现象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起到了社会现实性铺垫作用。
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社会进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不断强化,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而经济危机作为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基于这一社会现实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运行规律及其中潜藏的风险与危机。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开始了对经济危机的思考与研究。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汇聚了古典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经济危机的部分论述。加之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深入思考,逐渐形成了富有创新性的经济危机理论。
第一,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危机思想。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研究成果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亚当斯密提出自由经济论、萨伊提出无危机论、李嘉图的局部危机理论,马克思在对这些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中,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亚当斯密在市场和*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引方面提倡“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经济发展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行调控,不需要*府的干预。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理论进行批判,并指出完全不干预会导致为无*府状态的危机,为此,马克思提出了公有制,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府应发挥一定指导作用。
古典经济学家萨伊主张“无危机论”,提出假设均衡。他认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不需要货币这个中间媒介,而是直接进行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每个人既是买主的同时也是卖主,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生产之后第一时间将所生产产品销售出去来换取自己所需的商品,萨伊的这一理论适合在特定的经济环境运行。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这是不存在的。李嘉图在对萨伊的假设均衡的基础上提出“局部危机理论”。他将平均利润理解为剩余价值,李嘉图只是对价值量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个价值量就是导致商品之间不同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量,但是对劳动的研究过程中并没有从价值实体的角度来研究。
马克思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并从价值的概念、构成和转化形式的角度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危机的思想
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危机理论的创始人西斯蒙第接二连三的对资本主义危机进行了反思。西斯蒙第倡导宗法行会式的小生产原则,赞美小生产,并试图用小生产的规范填充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尽管马克思肯定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分析对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但是这也赋予了经济危机以小资产阶级的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只能使人民大众的生活越来越困苦,要想逃离这种困苦就要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一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一边阐述建立新社会的必然性,阐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供了理论借鉴。
圣西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所呈现的态度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无*府状态。这种无*府状态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和并不参加劳动的游手好闲的人的鲜明对比,他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的缺陷。
圣西门设想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他对新社会的设想,认为新社会应该是完全对立于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他对新社会的构想应该是清晰的制度、合理的工作计划,人们都要参与劳动作为社会完成计划的保障。以此来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无*府的混乱的状态。
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观点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批判,主要批判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圣西门所提出无*府状态,但是他是从无*府状态给社会所带来的混乱进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认为生产过剩的危机“由物质过多的压力造成的”。
恩格斯评价傅立叶的这一说法是中肯地说明了经济危机的实质。欧文则是从劳动者工资和购买力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具有合理制度的新社会所取代,他认为购买力不足从而导致商品滞销,商品滞销购买力不足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吸收和批判古典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相关思想、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零散的思想内容进行整合和完善,为最终形成丰富的经济危机理论提供了支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危机的产物,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产生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从货币入手,揭示危机的潜在可能性。在第二卷中开始探寻商品流通的对抗因素,并指出其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经济危机的论述更加成熟、丰富,马克思从这时候研究和分析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
货币的产生使买和卖之间产生矛盾,改变了固有的交换价值,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其次,由于商品交换为货币,会有人为了货币而不再购买商品,导致商品卖不出去,产生滞销,也会有带来经济危机的可能。
再次,货币具有支付职能,在行使该职能时,会出现商品赊销的现象,而商品都可以以货币作为交换对象,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连锁的问题,从而导致经济危机。
结语
总的来说,在对剩余价值的分析中,资本家不断的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手工业时代,资本家依靠购买大量的劳动力商品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