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控制吗 http://m.39.net/pf/a_7574864.html一、亲生命理念
亲生命性一词最初由埃里希·弗洛姆于年提出,而后由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推广。至此,亲生命性逐渐由生物学、心理学延伸至神经学、内分泌学、建筑学等领域,其均源于人对大自然、生态界的回归和内在联系。也因此,亲生命性是人类与自然间联系的内在且固有属性,其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即使在当今高速发展且充斥着大量人造环境和人造建筑的“人造”时代,亲生命性作为人的固有属性,仍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亲生命性源于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和理解——99%的人类历史阶段中,人类于生物方面的进化均为对于周边自然环境——而非人工、人造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与反馈。
目前,有许多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人内在的亲生命性对于人的身体、精神健康及体能表现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科学研究涉及办公、教育、娱乐、医疗、社区和建筑行业等领域。然而,当今大多环境设计(尤其是空间设计)却与自然环境相“脱节”。目前,在进行建筑和环境设计时,通常忽视自然相关元素;或,将自然相关元素仅简单理解为花、草、树、木等景观要素,其结果是在所设计和建造的环境空间内,将人与自然相“分离”——具体表现为空间内缺少阳光、自然风、自然视景、自然形态等,从而导致目前人的亲生命属性在被逐日“剥削”。
图1和图2显示为目前大多且较为传统模式的室内环境情况(办公及住院病房),这类空间为实现基本的功能(办公和休息及恢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除此之外则无其他元素。但,此类空间却忽视了其最终的服务对象——忽视了人在此环境中的感受、表现……
图1
图2
二、亲生命设计及其分类
2.1亲生命设计
亲生命设计作为一类设计理念,源起于亲生命学说,后演变为建筑学设计理论;其可视为是绿色建筑学(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为主)的补充。因此,其为跨学科的理论产物,涉及到景观、环境、建筑、机电、医学、生物学等;其所建构的环境满足人的亲生命属性,从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
亲生命设计是对人所居住、学习、工作、休闲、娱乐处所的创新设计方法,是对于自然建筑学的探索;其为现代人创造健康和提升人潜质、发挥人潜能的环境和/或空间指明方向。高水平的亲生命设计通常可创造出具有灵感激发性、助于身体机能恢复的健康空间;同时,该空间与所在地、所处生态环境有功能性方面互融,即在人营造亲生命环境的同时,与周边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融合。
因此,带有自然环境要素的办公环境(如图3)则将提升人的工作效率、激发创新意识;同时,其也利于缓解工作中带来的压力及疲劳感。设计中融合自然环境要素的住院病房则利于加速病人的身心恢复,并有效缩短康复期(如图4)。
图3
图4
此外,在理解亲生命设计时,避免将其简单地视为仅在空间中添加植物;其与常规的绿化或场地景观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于通过创造环境提升空间内人员的健康和幸福感,而后者则侧重于通过可持续设计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2.2亲生命设计分类及对健康的作用
按照表现手法和形式的不同侧重,亲生命设计可具体分为14种。当再将14种设计手法进行归类时,可归纳为纯自然、类自然、空间属性特质三大类。
2.2.1空间内自然元素
此类特点在于在空间环境直接引入纯自然元素,以此“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在此分类下,有共计7种设计方法,分别为:
1)与自然的视觉连接
建立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自然变化间的视觉联系,即建立视觉与外界环境的可及性连接。设计时,通常注重采用大面积、高通透性玻璃幕墙,如图5。
对人身心健康作用在于利于降低血压和心率、助于提高注意力、提升综合幸福感。
2)与自然的非视觉连接
通过激发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建立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或自然变化间的非视觉联系。设计时,较多使用带气味的植物、水景、环境背景音乐等元素,如图6。
对人身心健康作用在于利于降低血压和应激激素、积极影响认知及表现、利于精神健康和保持平静心态。
图5
图6
3)非规律性感应刺激
创造与自然环境的随机联系。恰当利于周边环境天然条件和当地环境特点进行设计,如图7。
此类设计方法将正面影响心率、血压,并助于提高注意力。
4)热环境和气流变化
通过改变人体感知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模拟自然环境。设计时,对于暖通空调系统,需要结合当地气候进行参数设计。当室外条件允许时,有自然通风的运行模式,如图8。
此类方法的应用利于提高舒适感、健康水平和生产力,助于提高注意力并提升对于环境的感知度。
图7
图8
5)水景
通过水景设计带来视觉、听觉和触觉提升对于空间、环境的自然感知。设计时,水景将纳入人可亲水处理(如戏水喷泉、水质处理)、池中有类自然的设施(如花瓣类装饰物)等,如图9。
此类方法的应用利于降低精神压力、降低血压和减缓心率,营造舒缓感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恢复,提升感知和生理反应度并促进积极心态。
6)动态和发散光环境
通过改变光的变化强度和光影效果,创造出类自然感。设计时侧重于照明设计、光源选择和照明控制,如图10。
此类方法利于人体生理系统健康运作,如人体节律,提升视觉舒适感。
图9
图10
7)与自然系统的联系
设计一个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创造出其季节性变化效果。设计时,将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考虑植被选择、环境控制等方面,如图11。此类方法提升环境中人对于环境的感知度。
2.2.2模拟自然环境
此类设计特点在于非直接将自然带入空间环境设计,而是通过“类自然”手法在空间环境中模拟自然要素。在此分类下有3种设计方法,分别为:
1)模拟生物形态
通过轮廓、形状、质地或设计细节的重复表达,模拟自然环境要素。采用拟生态、自然设计手法,同时选择拟生态、自然的装饰品,如图12。此手法利于提升人对于环境的偏好感。
图11
图12
2)材料选择与自然的联系
经细微变化或加工,所使用的材料可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当地的生态,进而创造出当地环境特质。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环境特点进行材料的选择(如质地、颜色等),如图13。
此类设计方法利于降低血压、提升创造力,同时提高人感舒适性。
3)复杂度与规律性
创造出与自然环境中错落有致空间感类似的丰富设计元素。将拟生态、自然景观的规律性元素融入建筑、精装和景观设计,如图14。
此类设计方法利于助于缓解人在环境中的压力,同时提升对于环境的偏好感。
图13
图14
2.2.3空间自身属性
自然原本即包含了各类空间,此类别主要利用构建不同的空间感创造着不同“味道”的自然环境。在此分类下有4种设计方法,分别为:
1)远景设计
创造利于通畅无碍的远观视觉。在项目整体规划时纳入远景设计,同时需要配合场地的景观设计,如图15。该设计方法利于环境中的人减压、降低烦躁和疲劳感,并提高其舒适感和安全感。
2)庇护设计
利于人避开外界环境条件的空间或场所。设计时,在建筑空间中设置独立空间,用于冥想或休憩区,如图16。该设计方法利于环境中的人提高注意力,同时具有提升安全感的作用。
图15
图16
3)神秘设计
设计、创造神秘感,使得人有兴趣进入到该空间或环境。将同时考虑到项目自身特点、整体设计风格和所在地的文化特点,设计“神秘”空间(涉及此空间外观和内装),如图17。此设计方法多适用于艺术、展示类空间或公园景致,其利于人产生对环境的兴致。
4)冒险元素设计
在空间和环境中同时设计出可辨别的威胁性和安全保障。根据项目定位和所处环境,在设计中融入“冒险”元素,如图18。此设计方法利于人对环境产生的兴致。
图17
图18
三、亲生命设计实例
基于前述,亲生命设计有着不同分类,且每个类别下都有着多种具体的设计方法。下面将通过不同案例具象展示亲生命设计三大类手法:
3.1以“纯自然”(空间内自然元素)为代表——美国纽约时报大楼
美国纽约时报大楼的中庭(见图19和图20)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将空间与自然元素进行连接,即在建筑室外中庭位置设置自然景观——桦树林园(配苔藓铺装),并通过高通透的玻璃幕墙,建立室外与建筑内人员的交互。此自然视野连接设计为进出纽约时报大楼人员、在临近餐馆就餐人员、在首层主会议厅内会间休息人员提供一处宁静绿洲。
图19
图20
3.2以“类自然”(模拟自然环境)为代表——比利时塔塞尔公馆
塔塞尔公馆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于年由维克多·霍塔设计,其为当时欧洲首座崭新风格——“新艺术运动”——的居住类建筑(见图21和图22)。该建筑的设计首次突破古典束缚,外观装饰上布满曲媚的线条,色彩协调,墙面柔和;在建筑内,富有木质机理且曲美的栏杆及楼梯、花式吊灯、墙纸、窗户细节等构建起类自然环境的空间,提升人对于此环境的喜爱,同时带来舒适、惬意的心境。
图21
图22
3.3以“空间自身属性”为代表——美国加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中心广场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是建筑师路易·康走向巅峰的代表作品。建筑座落在圣地亚哥市一块能够俯瞰太平洋的用地上。这栋建筑的主体部分具有明确的轴线构图;空间组合上,重现历史上已有的空间等级序列;在建筑形体、大小、开阖明暗等方面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最为重要的是,建筑师路易·康在这里成功实现了古典的复兴并与现代建筑主流的融合。如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所描绘的:“在路易·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水槽将广场分为两半,一天中有这样的一个时刻,当太阳的光线反射在大海上,它把水槽的溪流上反射的光线连成一片。大海与广场借助于水面上太阳的光线反射的现象而融合起来。建筑和自然在一个形而上的场所中连接在一起。”至今,这个广场没有任何正式的使用功能,但它与周边环境、日出日落景致变化所构成的独特空间感仍然是最为有力和打动人心的地方,见图23和图24。
图23
图24
四、结语
在当今发展迅猛的社会,现代化和科技化为此时代的特点,其蔓延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在享受其成果的同时,也在受其影响——现代化和科技化的空间和环境已经在“分隔”人与自然。
以人为本要的发展方向,则需要同时兼顾发展与回归。这看似矛盾,但其内在则相辅相成。亲生命设计则是兼顾发展与回归的最好体现——亲生命性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相“沟通”的内在且固有属性,亲生命设计理念则是基于人的亲生命属性,应用现代设计手法和工具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模拟自然环境要素)为人创造出“类自然”空间和环境,给人以回归自然感,促进了人各项器官的感知,进而提升人的全面健康。
在过去的十年间,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亲生命性作为神经学与建筑学等的交叉学科产物已经有着稳定的发展。其已经在目前大众所接受和推广的的健康建筑体系中引用——作为室外、室内环境“有机联结”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方向,并在逐步将“人与自然”的联结回归到建筑中。在未来的十年,据预测,全世界范围将有70%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亲生命理论及设计将成为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建筑设计工具,为城中人创造更多与“自然”、“生态”产生有机互动的机会,促进城中人的身心全面健康,进而提升城中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文章来源:远洋设计汇(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