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传媒(转载自更成都)
那天下午,邓珠趁着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从县城出发,赶回了老家稻城阿西村。这是海拔米的一处高原秘境,抬头望去便是亚丁雪山,少有人所知的是,这里藏着一种古老的手艺——阿西土陶。而邓珠,便是阿西土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之一,此次赶回老家,是为了庆贺父亲的70大寿。而让人纳闷的是,他两手空空,没有准备任何礼物......
壹
人间造物,
赤土陶说。
雪岭下是天赐圣洁,越高的地方便越接近天国。稻城在藏语里,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阿西则是“最好的地方”。很久以前住在这里的人,就已经开始取土烧陶,这个地方的赤土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土壤,粘性强而透气性好,所以经过千年的发展传承,阿西村人便创造了一套完美而特殊的黑陶烧制技艺。△邓珠与父亲正在一起打造阿西土陶村庄以世代做土陶而闻名,阿西土陶也成了一个以村庄为名的古法技艺,至于邓珠的父亲,则是目前阿西村里年纪最大的制陶人,手法炉火纯青,一做就是一生。采土、捣土、过筛、混合、制胚......在捏、捶、敲、打成锅、罐、盆、壶、瓶后,用碎瓷做出花纹来点缀,阴干烤干,最后架起松柴烟熏火燎,每一步,都饱含对自然的敬意。△阿西土陶又称藏族黑陶,因其烧制后呈黑色而得名。一开始陶器全部都只是黑陶,后来邓珠和父亲把瓷加了上去,阿西土陶才成了今天的这般模样。始于尘土,在捏捶敲打间成型,最后经由水与火的历练,现代人很少会相信在这个高速运作的时代,还有人像他们一样延循这繁琐而又古老的技艺。一只泥罐未必精巧,却时刻在提醒我们,泥土曾与我们的生命紧密相连。
壹
篝火夜话,
父子传承。
此次邓珠从县城出发赶回老家,就是准备邀请街坊邻里为父亲办一个寿宴,而他之所以两手空空的回来,便是想在和父亲一起打造宴席上需要用到的土陶器皿。以前爸爸一个人做陶器背到县里去卖,以物易物,一件陶换一杯青稞,养活了一家人。所以除了和父亲一起打造陶器外,大概再也没有什么能承载邓珠心意的礼物。
△在邓珠小的时候,父亲专心致志地做陶,他就在一旁玩泥巴,每每到了父亲“嘭嘭嘭”打陶器的时候,他就会有种想睡觉的感觉。
从22岁那年父亲正式教邓珠做陶,已过去了17年,邓珠还记得,父亲第一次看到他制出来的陶的时候,只做了一件事:打碎。“我今天做了一个,他给我打碎了,明天做了一个他又打碎了。”卖东西就是卖良心,没烧熟的制品绝对不能卖给别人,这是父亲的原则,邓珠从学制陶之初就在坚守。
△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阿西土陶,传统的30多种,茶壶、茶具、锅。现在经过邓珠改造,酒壶、酿酒器等等全部加起来有50多种。
“他的眼睛现在还是有点问题,腿脚也有点痛,我必须要继续做下去,爸爸的手艺肯定不能丢......我小的时候,是爸爸做这个陶养我长大的,现在我也想做这个陶,让爸爸生活得更好。”
△这天夜里,邓珠久违的和父亲一起,在自家小院里燃起青稞草堆,熏制着阿西土陶。
土陶制好了后,邓珠便奔走在了邀请邻里乡亲来为父亲庆生的路上,这么多年的勤勤恳恳,让父亲在当地很受尊敬,寿宴上的载歌载舞,就是对他劳碌一生最好的肯定。如今,父亲年岁渐高,以后可能都不会在做陶了,但邓珠说了,他一定会将这门手艺和父亲对于土陶的情感寄托一直延续下去......锻烧千年泥与火,道尽朝暮恩与情。阿西土陶,造物人间。
后记:
邓珠说以前每家每户都有做陶的,如今有证的阿西土陶传承人却只有五位,连愿意学的年轻人都不好找,所以邓珠早早就开始教儿子这门手艺,祖孙三代的制陶故事,刚刚开始......
由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出品
二更西南公司承制的
原创非遗系列人文纪录片:
《造物人间》艺甘孜系列
第一季7集
每周两期
在二更全网平台和更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