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摄影队伍中,大多是拿起相机什么都敢拍的人,可是经过一段学习和实践以后,或者说认为到达一定境界后,“拍什么”“怎么拍?”的难题便开始困绕自己。笔者了解到,有的玩摄影很多年了,也因为“拍什么”选择不准,水平难以提升,导致摄影疲倦,开始转行走上其它艺术道路。
“拍什么”“怎么拍”是摄影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此个别群体甚至鄙夷地提出:“拍出好照片就是硬道理”。至于好照片的标准,如何才能拍出好照片,则不甚了了。今天我们就利用一点时间,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怎么才能解决“拍什么”的难题。
所谓艺术创作,实质上就是艺术地认识并表现生活。一切艺术创作活动都要解决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的问题。对于摄影创作来讲,也就是“拍什么”和“怎么拍”。
“拍什么”,实际上摄影创作中的题材问题。按照特定要求再现固定场景,是不太难,但要在茫茫的生活海洋中创造性地发现和选取题材,就不那么容易了。邢台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文天平先生在这方面做的比较优秀,他的作品之一《拾荒工》之所以被中国摄影杂志整版选用,跟自己的刻苦有很大的关系,他说:“拍最平凡的人,拍最感动的事,把镜头对准平民百姓,展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是我一个摄影人的追寻梦。”别人没有想到这样拍,他想到了,也拍出来了。确实是“写人所共见共历之事,而言人所不能言”。如果你要仿照他再来一组“什么什么的拾荒工”,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而且我估计由于某种原因你拍摄的效果可能比他的还略胜一筹。但这已经成了模仿,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创作。
由此可见,题材问题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发现的问题。著名国画家潘挈兹在谈到摄影和绘画创作的共同点时,曾说:“镜头不作用于相机而作用于相机的主人,它是摄影家的眼睛;正如笔不作于纸和色而作用于画家的手一样,工具只不过是工具而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位美国著名摄影家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长期以来认为摄影家最重要的装备就是头脑”。
“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摄影人的修养,决定了摄影的思想,也决定了摄影人视野的宽度。一个没有修养的人,即便能购得起价值不菲相机镜头,但它永远不会懂得摄影的真正意义。因为一切艺术创造都是生活、思想、技巧的有机结合。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思想是创作的灵*,艺术表现技巧是创作的保证,之所以出现“拍什么”问题,对于大多数来讲,主要是缺乏按照摄影艺术的特点去认识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拍什么”就是要从自然和生活中找出发光的东西。一个优秀的摄影家的特点,就是善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美;不仅在重大事件中能够把握住典型的瞬间,既使面对简单的题材也能拍出优美的照片。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这句话里,涉及到摄影家的生活实践、世界观、知识、艺术技巧等各方面的修养。而且必须把这一切凝结为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和摄影艺术的形象思维相联系的审美感受力。
著名艺术家冯牧指出:“造就一个熟练的照相师比较简单,要成一个优秀的摄影艺术家,我看没那么简单了。”“没有思考和分辩,艺术家就无法驾驭他所要表现的内容。”(黑格尔)“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摄影作品的思想深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程度,总是与作者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相一致的,因此来说,创作就是思考。摄影创作失于肤浅、雷同和一般化,往往不是由于作者技巧的欠缺,而在于生活根底的不厚,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去观察和认识生活的功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对于时代、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分辩的能力。
“拍什么”难就难在题材的开掘。摄影作品主要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题材的选择,关系更为密切。美国著名女摄影家海伦·曼泽尔曾经说过“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找不到什么值得拍摄的题材,值得拍摄的题材到处都有,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下午的存在,在平凡和不平凡的场合都能发现构成优美画面的可能性。”她还说:“一个优秀的摄影家的特点是,他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美”。的确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摄影题材的选择基于发现,如果你要想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心应手地选择题材,那就不仅需要腿勤、手勤,更需要脑勤,因此,要力求思维敏捷,勤奋求索,不然,再好的题材也可能失之交臂。
“拍什么”必须深入生活,但深入生活的范围和对象,深入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却应该因人而异,不同风格的摄影家深入生活的具体方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不同的题材、体裁的作品对深入生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实践已经证明,那种一窝蜂的“集体创作”,是不可取的。相反,解决“拍什么”问题,应该从自己的情况出发,找到最合适的深入生活的方式方法。
稻城亚丁珍珠海,适马35A手持拍摄,天气不好,略有遗憾,下次还想来。由于是跟团游,所以没带三脚架。阴天的情况下好不容易看到这番美景,调整了一下构图,按下了快门。求校长点评!
地方不错,风景也不错,但是你拍的呢?太平淡了。
先说取景的问题吧,水面上干干净净,没个东西有个东西呢,咱们叫画面中就有了着眼点,我们的眼球有了重点,你这个是照片呢,就有了灵*。当然了,你可以说这个水面就是没有东西的,也没有穿什么的,没关系,那你就看一看其他的景儿,其它的原素,比如说云雾缭绕的雪山,有没有某个瞬间雪山出来的这个时候你可以把山作为我们的着眼点?
所以现在取景的问题就是整张照片吧,我不知道看哪比较好。
然后说曝光哈阴天,其实拍摄风景挺好的,因为呢,整个光线会被这个云层柔化,像一个大柔光罩一样,色彩我觉得会比较好。我觉得你可以和咱们的托马斯老师学学后期。
虚实方面,远近都清晰,没什么可说的,我看到你说了一点,跟着团又没法带三脚架,这白天拍风光用三脚架吗?不需要。
构图的话,现在怎么看?没什么太大的毛病,但是如果你确立了,比如说一个山峰作为主演点的时候,你就要围绕他好好考虑怎么去构图。
3分。
取景:假期前往四方当代艺术馆观看展览,偶然撞见策展人王宗孚先生正在指导摄影师拍照,所以冒昧捕捉了先生专注的神态,又因先生的装扮和姿势都具有浓厚的艺术家气息,所以对取景相对满意。
曝光:抓拍人物神态,选择A档曝光。由于抓拍机会转瞬即逝,来不及调节ISO,导致画质较差。
虚实:f调至最大,无奈设备限制,背景虚化效果较差,还好背景纯净,无伤大雅。
构图:后期二次构图,减少人物头部上方留白。因为人物姿势呈现较稳定的三角形,故将人物放置画面中心位置。
后期:后期构图裁剪不再赘述,然后就是给画面降噪,增加晕影效果更加突出重点,表现人物神态。
望校长点评,多谢!
我觉得这张照片拍的比较一般,没有表现出人物很好的一个状态,当然也没有很差,所以就是在抓取人的这个方面只能说是不好,但也不坏。
但是我要纠正你几个问题,首先在光圈优先的情况下,感光度这个东西你设置为自动就行了,如果相机认为环境比较暗,需要自动调到一个比较高的感光度,你就听相机的,因为画面,因为高杆造成的画质差,总比你的照片因为手抖拍虚了要强。
所以实际上从你的焦距50毫米左右和1/40秒的快门速度,在我看来,感光度用到并不高。甚至我觉得你用到都是没有问题的,相机现在画质没有那么糟糕。
第二一点,真正说到曝光的话,你要看到这位先生的背后,是白墙,所谓白加黑减这么大面积的白墙作为背景,你应该稍稍加一点曝光补偿,这也是你的照片整起来很灰暗的一个原因。
然后我们说说虚实方面,你说光圈调至最大,反正你的最大光圈是5.6的话,我觉得你可以考虑多买一点定焦镜头啊,这样会拥有比较大的光圈。但是单纯说我认为在这个地方根本无所谓虚实,因为人的背后就是这堵墙本身就没有什么众生本身就没有什么,本身就是这景虚化,更何况你的背景就是一堵大白墙,有什么可虚化的?
然后说构图你的构图,这张照片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是你说形成了三角形什么的,我就觉得你想太多了,这张照片明显就是个居中构图,什么时候居中?当你的主体在画面中占很大面积的时候,你就居中放置,画面会比较好看,这个原因。
所以对于这个照片怎么提高?我觉着你可能去需要考虑抓取这个人物更有张力的一个瞬间就是更加符合他的性格等等的一个瞬间,当时我不了解他,你了解他,你要考虑什么时候抓他更合适。
我看在照片中,他可能是一个趋向于比较安静的人,如果他是一个比较夸张,一点动作大的你在虚实方面可以考虑利用稍微慢一点的快门速度把他的动作虚掉,让照片可能更加有画面感一些。
再者呢,好好去学一学曝光的基础。
5分。
一个有趣的瞬间。
闲逛扫街,看到台阶上坐着一个女游客,姿势可能不太雅观,正巧旁边一位男子从小路经过,回头看女游客。男子的样子是碰巧抓拍到的。
取景范围可能小了点,导致两个人都太靠边了。左边停着一辆大客车,右边有一堆杂物,没办法,只能把照片剪裁成这样了。而且是抓拍,构图没有太认真思考。
非常好的场景,也是相当不错的一个瞬间,所以作者不管是这是你生活的周边,还是你喜欢的这种有场景感的地方走一走,我觉着能随身带着相机都是一件好事儿,加上你这样的一个观察力,我觉着出好片子也会随之而来。
在这张照片中,作者主要的一个问题,觉着自己出在了构图方面,包括取景范围方面,在我看来,其实你站的位置的问题你并没有站在一个很正的位,你是处于这个场景比较靠左边的一个偏的位置。
这个场景我没办法要求你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因为可能你就从那走过,看到这么一个场景,把它抓下来了,所以就从那走过,看到这么一个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当然这个位置上法,这是运气,你就是要多看多走多拍,总会有好运气。
所以如果你的拍摄角度正一点儿,这两个人在画面中就不会显得离得这么远,离得远,赵承的问题是在于两个人看起来就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个男人的目光是看着这个姑娘的。
如果你的拍摄角度正一点的话呢,两个人在画面中看起来就会离得近一些。
6分。
去三亚遛娃,媳妇选择了亚龙湾瑞吉酒店,感觉这个酒店最适合的两件事就是遛娃和摄影,每天赠送一顿儿童餐,孩子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无边玻璃泳池和图中的灯塔是小红书网红打卡地,我去之前没做过功课,到了才知道适合我这摄影爱好者,专门挑了一天早晨六点多起床去照灯塔,用了十档减光镜,B门曝光秒,后期调了白平衡和曝光。
点评:地方真不错,拍摄时间也是很认真了。没什么大毛病可以挑剔。除非觉得画面有点单调了。这个前景加的不错,不过还是没摆脱单调。这个稍后说。
曝光方面画面整个呈现出高色温冷色调,选择的时间合适。不过不知道再等等画面会不会出现更好的天色。同时整个画面色调非常统一了。这个没啥问题。不过我想着,如果画面中有一抹暖色就更有意思了,可以打破这种单调。
所以我想着灯塔也不亮,真是讨厌,要不然会有红色或者*色的光。海面也比较空。不知道稍微转转角度,会不会有船。你看你画面中都是基本上完全静止的元素。如果有船或者灯光(会转),画面中就有了动的元素。
现在很好,所谓单调你也可以说是画面统一。不过有了动静的反差和冷暖色调反差我觉得可能会更进一步。
然后说虚实。慢门海面雾化,非常好。而前景的好处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前景,海面就是纯雾,很薄。现在是有了前景的礁石,海面白色雾化会明显很多。其实前景的妙处就是突出了你在虚实方面想表现的。所以海边拍摄雾化效果,一定要找礁石前景。
构图来说比较规矩。不过海平线我觉得有点太靠中间了。上面空间小点。就真舒服了。
整体来说没大毛病,同时有好技巧,也认真。我给了我能给的建议。继续加油吧。
7分推荐。
京张高铁清河站,正在建设,这个场景是在走京新高速每次必须路过的,建筑布局气势宏伟。所以找了一天专门想拍下建设的过程,很有纪念意义。
取景:当时很想把建筑拍全,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位角度都不好看,正当我要放弃的时候,非常高的架子上站着一个人,好像在拉线,机不可失马上抓拍,其他的照片都是走路的,我觉得还是这张动作比较好,体现了在干活儿。
构图:后期二次构图,把人物放在下三分线上。建筑结构剪裁成对称。
后期:降低了高光白色,增加了饱和度
点评:等了这么久,其实场面还是不够。首先说人的姿势,虽然是干活,但是姿势一般般。场景其实不错,但是整体在画面中的表现太小了。人物背后背景比较空,稍微再小点,其实还是明显。所以扩大取景范围,我觉得人物也不会被抹杀。大场景更能体现出你拍摄器材的气势。
取景还是主要的问题。
4分。
本来是在路灯下等一个人出现,想拍一个忧郁的晚归人,结果有一对情侣在路灯下抱着不动了,正好有人路过,我赶紧调慢快门速度拍下这张,想要表达时光匆匆,爱情永恒的那种感觉。
点评:动静结合相当不错。一对情侣抱在一起是个挺好的瞬间。场景也不错。但是吧,取景范围过大了。
所以我们在画面中个看到了大面积的黑色。不是说面积大就不对,只是在这个画面中,这么大黑色面积其实无用。
我觉得简单地取景就是你竖构图,灯也能拍进去,人物会大很多,明显很多。然后等待前景有一段黑影走过就行了。
5分。
时间。减光镜3挡,试了好几次,终于有学生到了合适的位置。
当我看到这个时间广场的时候,正值学生们去上课,于是我想到了拍下学生们走过时间广场的模糊景象。但是步行需要的曝光时间太长,减光镜都不够用,所以选择了骑自行车的学生,用慢快门表现时间的流逝
点评:想法思路非常好。使用动静结合来表达时间流逝。不过这张中两个影子太虚了。我给你一个建议就是,如果在画面左边便道上有个人走。那么画面就平衡多了。
这个场景跑不了,如果你方便去的话,可以多去。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