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TUhjnbcbe - 2024/7/13 16:38:00

“道德的必要性”这个问题是很多人思考哲学的触发点,比如我有段时间一直想:我为什么要做个好人?这个问题给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亚当斯密,把《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放在一起会有一些感触,但结合生物学来看感觉更客观。

首先,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讲,放纵欲望、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会陷入“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所以要形成组织和国家,受到国家保护的同时也要承受其约束,不谈这个观点论证过程的合理性(霍布斯是先假设处于自然状态下,然后讨论人与人之间可能的行为),从生物学角度看,原核、原生、真菌、植物、动物,动物里软体、节肢、鱼、两栖、爬行、哺乳,哺乳动物里灵长、食肉、奇偶蹄等,处于食物链顶端、进化相对充分的生物,是群居且除了单一的感知能力外具备组织性的,群居动物并非都有道德感,比如近亲繁殖的动物,基因变异造成了断子绝孙,所以一定程度上,某些基本的道德概念本身就是进化的结果;

其次,因为群体生活能够让物种基本生存能力提高,所以群体生活的规则就很重要,要保证群体走出自然状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进步走向社会状态,而善恶之分则是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出现的,现代政治学对此提供了很多素材,那些长年处于暴乱、战争状态的国家地区是没法为人民创造稳定发展的环境的(因此说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讨论如何把暴力政治变成非暴力政治的过程),林肯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如果说律法从外部约定了那些明晰易于界定的行为,那道德感就是人利用想象力构建的内心奖惩标准,这种标准的一种体现形式就是以上帝为名、道德立法的伦理共同体,也就是宗教、教会;

最后,群体生活的规则,主要针对的是不同个体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但实际上道德除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还处理了人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个体追求德行与福报结合,那就可以通过许多形式诸如工作、投资、行善等形式向构想的上帝换取福报,如果不追求德福结合,那就需要自律的意志,为自己立法。个体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基于斯密从休谟基础上提出的“同情”一说,即想象力产生的共情,遵从受普遍良知认可的行为标准,这是一种普遍的认可感和排斥感,用斯密的理论简单说就是,人不可能完全利己和完全利他,理性经济人的利己行为应当受到道德约束,不伤害他人利益,可以把这理解为公平,而西方经济学只发扬了《国富论》,过于追求效率而忽略了《道德情操论》中谈的公平。

总结来看,个人的理解是,生存是唯一的真理,发展是一个伪命题,人生存下去除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还需要一个目标和追求充盈大脑防止陷入虚无,这个目标可以是真理也可以是有更多钱,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会出现持续的反馈来证伪、证实然后纠偏自己的行为,目标会发生改变,而物质需求决定了作为现代人的自己遵从律法和道德来约束行为以在社会中存活,但道德指导行为的程度根据每个人心中的观念有差异,信仰上帝,或者认为德福结合的人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遵从道德观念,反之只需要遵从基本道德规则。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我理解为,如果信德福结合,那道德法则会帮你获得更好的报偿,如果不信德福结合,那自然真理就是你探索的终极,既然两者不冲突,何不一起搞呢?成年人应该全都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