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敦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思考,快与慢相信专家的预测不如相信
TUhjnbcbe - 2024/8/1 16:23:00

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你成功时你会觉得这是你能力使然,当你失败时却将其归咎于运气?

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你丢了一百块时即使再捡到一百块,你依然高兴不起来?

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当做一件事不管过程有多么开心,一旦结尾起了冲突你就会觉得这整件事都很糟糕?

不用担心,这不是你的问题,只是因为你的大脑“欺骗”了你。

今天我们来探讨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跟随这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当初就是因为“一个心理学家居然获得经济学奖?”才读得这本书。。。)一起来解锁我们大脑的秘密。

问题的答案,就在里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1

大脑有两个系统,而我们总是用最“蠢”的那个

“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得很友好的人,实际也很友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人比只读完高中的人更有可能订阅报纸”,“年轻的男性比年老的女性更容易不要命的踩油门”

你觉得上面的观点对吗?

在读完上面几句话之后相信你已经简单做出判断,而在看到下面的“你觉得上面的观点对吗?”这个问题后,你可能又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而又重新审视了上面那几句话。

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那么恭喜你,已经完整的完成了丹尼尔·卡尼曼所论述了大脑双系统思维模式(即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为直觉思维模式,即快思考。

系统2为理性思维模式,即慢思考。

再举个更直观的例子:1+1=?

相信阅读这篇文章的所有人,都能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答案不用我说,对吧……)

那这个呢?17x24=?

就要花一点时间思考了吧。当然你能马上知道这是一道乘法题,并且答案不可能是或15,但是,你就不能立刻知道是不是正确答案了。

你可能会列一个算式,无论是在脑子里还是在纸上。但不管怎样,这个过程即是“慢思考”。(顺便告诉大家,上面的答案是)

而我们的偏见,即启发式思维即是由系统1,也就是“快思考”做出来的。

顺便说一下,全书主要都是围绕系统1阐明观点。

当然,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自己更理性,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通过理性分析做出的决策。

但书中告诉我们,大部分时间真正起作用的都是系统1。我们的系统2很懒惰,只要能用系统1解决的问题,系统2就绝不会启动。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任何事都通过系统2,估计早就灭绝了。

正如书中的那句:“若一种动物对新奇的事物没有心存戒备,其生存概率就会很低。”这种天生对新奇事物的戒备心,就是系统1的功劳。

而生活中90%以上的问题,也都是系统1替我们解决的。

虽然它有时候确实很不靠谱。

02

启发式效应,偏见就是这样产生的

飞机和火车哪个更安全?

中年男性患心脏病的概率有多大?

能不能打新冠疫苗?

现在应不应该买房?

……

人们通常根据能想起来的事件的难易程度来做出判断,而不是事件真正发生的概率。

然而,小概率事件被人们记住的可能性远大于普遍事件。就这样,偏见形成了。

书中有个有趣的例子,“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年,丹尼尔·卡尼曼和朋友们去探访一家投资公司,该公司的高级投资经理,请他们来是要讨论判断偏见在投资中的作用。

期间丹尼尔·卡尼曼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你售出一只股票后谁会买?”投资经理大致朝窗户那边挥了一下手,表示他希望买方会是像自己一样的人。

丹尼尔·卡尼曼不懂投资,只不过令他疑惑的是:

“是什么东西使得同时有人买有人卖呢?是什么使得卖方觉得他们知道买方一无所知的事情呢?”

一只股票一天当中会有一亿多股份转手是常有的事,而大多数卖方和买方所知道的信息大体差不了多少,之所以进行股票交易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想法。

这让丹尼尔·卡尼曼想到:一个重要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建立在“技能错觉”的基础上的。

买卖双方都觉得当前的股价有问题,为什么他们认为自己比市场更了解股价?

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想法其实是种错觉。

波顿·麦基尔(BurtonMalkiel)的著作《漫步华尔街》(ARandomWalkDownWallStreet)中提到:

“一只股票的价格包含了关于公司价值和对股票前景的最佳预测的所有信息。如果有人相信某只股票的价格明天会上涨,他们今天就会买进更多该股票。而这种大量买进该股票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导致股价上涨。

如果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标价都是正确的,就没有人能通过交易来预测会赚还是赔了。

最佳价格使得聪明无处施展,但它们也会保护不聪明的人免受自身愚钝的损害。”

不过这个看似正确的理论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金融学教授特里·奥登推翻,他得出:

很多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一直在赔钱,连会扔飞镖的黑猩猩都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卡尼曼做过一个统计实验:

按照每位投资顾问每年的表现进行排序,以两年为一组计算了排序的相关系数:第一年和第二年,第一年和第三年……一直到第七年和第八年。每两年会有一个相关系数,总共就会有28组相关系数。

然而,他惊讶地发现28组关联值的平均值仅为0.01。换句话说,就是零。

只不过,当卡尼曼给出这个说明投资顾问们的投资策略不过是“凭运气”而已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承认。

就像缪勒·莱耶错觉虽然告诉你线段长度是相同的,但这没有改变你看线段的方式,却改变了你的行为。但当问你眼睛看到的现象时,两条线段依然是长短不一的。

而认知错觉比视觉错觉更顽固。

03

前景理论,相比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

前景理论,也叫做展望理论。正是这个理论让丹尼尔·卡尼曼摘得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卡尼曼首次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行为经济学横空出世。也就此打破了流行已久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

简单点说,就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不是单纯的理性分析,而是综合了感性成分。

比如:捡了块会很开心,但丢了块会更难过。即使先丢再捡,后者的开心也弥补不了前者的难过。你可能会想:要是不丢那,我就有了。

而这也是《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理论:人们损失的伤心程度会大于得到的开心程度,两者相差大概两倍。

也即是说,在心理上要至少捡才能弥补丢失的损失。

就像网上说的那样,赚钱我们落袋为安,亏钱那就要以命相搏了。

卡尼曼与特沃斯基有一个著名实验:

“假定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罕见疾病的爆发做准备,预计这种疾病会使人死亡。

现在有两种方案,采用X方案,可以救人;采用Y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显然,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X方案。现在来看另外一种描述,有两种方案,X方案会使人死亡,而Y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人全部死亡。

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选择方案B。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人等于死亡人;1/3可能救活人等于1/3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

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医院做一台手术,医生出来对家属说手术成功率高达90%,那家属会很欣然的在自愿书上签字。

反过来医生说,这台手术有10%的可能会失败,那家属可能就不会那么简单的签字了。

这就涉及到了书中另一个效应:锚定效应,即做决策时所选的参照物的不同,决策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比如超市中的打折或限购会对我们的购买行为造成影响,限购对销量有刺激作用。

就像丢和捡时,我们的参照物是在“得到”还是“失去”上,而往往相比得到我们更在乎的是失去。

04

峰终效应,做事千万不能烂尾

有没有发现,我们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烂尾”。

不管那部剧剧情有多好,只要烂尾,人们对它的评价都不会特别高。最多表扬一句,它哪里哪里真的很精彩,不过总要补充一句:可惜烂尾了。

这就是峰终效应:

“我们的记忆对一件事情的高潮部分和结局部分情有独钟,当一件事情成为一段记忆,我们能记住的也就对峰值部分和结局部分印象深刻。”

书中有个例子很好得说明了这一点:冰手实验。

“受试者需要将手浸入冰水中,使冰水没过手腕。

实验选取的水温会让人觉得有些疼痛,但可以忍受。

他们被告知这样的过程会有3次。

第1次,受试者将手浸入冰水中持续60秒,60秒后实验主持人请受试者将手拿出来。

第2次,受试者的手浸入冰水中持续60秒后,实验者什么也不说,而是打开一个阀门,让温水流入容器中,水温会有少量上升,让受试者的疼痛感觉略有缓解,这个过程将持续30秒,共90秒。

而第3次实验,是对前面某次实验的重复,受试者可以选择想要重复哪一次的实验。

结果有80%的受试者选择了第2次的90秒实验,因为在这一实验的最后阶段痛苦减轻了。”

在峰终效应中,包含着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

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会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

而最终的感受都是由“记忆自我”反馈形成的。

就像一段恋爱,若是以分手告终,不管曾经的过程有多么美好,只要提起这段往事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得感到遗憾。

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千万记得,不管过程有多么艰辛多么痛苦,只要最终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我们最终所收获的就都将是快乐与幸福!

1
查看完整版本: 思考,快与慢相信专家的预测不如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