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工资提高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劳动价值论视
TUhjnbcbe - 2024/8/1 16:2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4561806.html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

1.什么是劳动价值论?

(1)价值定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

(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和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②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③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④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2.什么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注意:劳动力≠劳动,工资是为劳动力的劳动支付的,否则剩余价值就不能产生。

3.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

商品具有价值,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结晶。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或它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所含的社会实体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所以各个商品的相对价值,是由耗费于、体现于、凝固于该商品中的相应的劳动数量或劳动量决定的。

(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韦斯顿认为:供给和需求决定工资

这是正确的吗?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商品经济中,市场价格由于供求变动而上下波动,它所围绕的中心则是价值,“当供给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同它的实在价位一致”。这说明,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它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工资虽然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供求状况而上下波动,但资本主义工资始终只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

4.那么劳动力的价值该如何衡量呢?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维持工人自身正常生活状况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工人家属和子女即劳动力的替补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力的教育费用.

5.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可加可不加)

劳动价值论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而且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提出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揭示剩余价值源泉,解开资本对雇佣劳动剥削历史之谜的基础。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的前提,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价值。

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资形式和劳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本质。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劳动时间(利润)

购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劳动力创造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工资)

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收回资本价值获得剩余价值

注:1.价值增值发生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但必须经过流通领域来实现商品的买和卖。

2.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

3.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其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3)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剩余价值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劳动时间长度的限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竞争追求超额剩余价值→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下降→超额剩余价值消失→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那么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是怎样被掩盖的?

(4)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着资本家阶级各个集团及大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反映着资本家阶级各个集团及大土地所有者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以及各剥削集团之间的关系。

第二,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又都是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的表面形式。

①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反映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可变资本购买来的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剩余价值这个实质,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②但是,利润和剩余价值的量还是相等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各个部门的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就不一致了,似乎利润的多少是由投入的资本量决定的,而不是由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从而造成利润完全是由资本产生的假相。所以,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③商业利润似乎说明商业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是由流通领域产生的,似乎流通领域也创造了剩余价值,从而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④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产物,表现为资本本身的自然果实,掩盖了利息也是来源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的转化形式的本质。

⑤地租好像是土地所有者完全凭土地得到的收入,从而掩盖了地租的真实来源,掩盖了土地所有者对农业工人的剥削关系。实际上,地租也是来源于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如果没有农业工人的劳动,再好的土地也是“生产”不出地租的。

三、资本主义工资

1.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并不是劳动的。

2.资本主义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1)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货币数量。

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在实际生活中,实际工资是用名义工资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来加以衡量的。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是表示工资绝对数量的概念。

(2)工资的相对量:相对工资是指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工资v所占的份额。即使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不变甚至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只要工资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增长速度,相对工资仍然是下降的。

例如,某工人每天新创造的价值为元,剩余价值率m=%,则该工人的日工资为50元,其工资的相对量为1/2。现在,由于某种原因(如市场的变化),该工人每天新创造的价值增多为元,日工资由50元增加到60元。那么,现在他的工资的相对量变为,说明剥削程度提高了。这时的剩余价值率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

四.工资提高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

韦斯顿认为“工资决定价格,工资增加会引起价格上涨”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吗?

人们的直觉是商品的价格是由工资决定或调节的,也即工资高价格也高。这里的基本逻辑是商品的价格是由工资,地租,利润构成,当三者中的一部分提高,另外两者不变,显然商品价格提高。

马克思认为:工资的普遍提高,会引起一般利润率的降低。但整个来说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69页)

1.在不考虑供需关系的情况下

从马克思的观点看,商品的价格时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不考虑供需关系的情况下)显然工资的提高并不能增加或减少商品的价值,所以商品价格不变,而导致利润率减少。

工资和利润的分割比例不会影响价值本身的变化。商品中包含的新价值分割为工资和利润的不同比例,并不影响这一价值本身的变化。自然也不影响整个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工资提高会引起利润减少,反之,利润增加会引起工资减少。“因为资本家和工人所能分配的仅仪是这个有限的价值,亦即由工人全部劳动所测量的价值,所以一方面分得的愈多,他方面分得的就愈少,反之亦然。”从利润和工资的相互关系中,我们看到资本家和工人的根本对立。这里,利润后面站着资本家,而工资后面则站着工人。利润和工资的对立,正是资本家和工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2.考虑供需关系的情况下

工人工资上涨之后,对某一些商品(A类)的需求会上涨(并不是全部的商品)从而导致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而另一些商品(B类)的需求没有上涨,导致这些商品的价格不变,但工人的工资上涨,从而导致利润率的下降。B类商品的利润率下降导致一些资本家不再从事B类商品的生产,如果此时A类商品的利润率高于B类若商品,又会吸引一些资本家从事A类商品的生产,由于A类商品的竞争加剧,而使A类商品的利润率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后A,B类的商品利润率都会下降。如果A类商品的利润率低于B类商品,会导致A类商品的利润率与涨工资以前的利润率基本不变,而B类商品利润率下降。

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总要引起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提高,从而引起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的提高。生产这些必需品的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提高了,就靠提高他们的商品的市场价格来求得补偿。但是那些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资本家又怎样呢?工资的普遍提高必然引起利润率的下降,他们不可能靠提高自己商品的价格来求得补偿,因为对这些商品的需求是不会增加的。他们的收入会减少,从这种已经减少的收入中,他们不得不支付更多的钱才能买到同样数量的价格已经提高的生活必需品。因为资本家的收入减少了,他们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将会减少,奢侈品的利润率会降低。于是资本和劳动就会从获利较少的部门转移到获利较多的部门,这种转移过程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一些工业部门的供给量上升到符合于增长了的需求量,而其他工业部门的供给量下降到符合于缩减了的需求量时才会停止。经过这种变化,一般利润率才会在各个工业部门中重新平均化。整个这种转变,最初只是起因于各种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这个原因一旦消失,它的作用就会停止,价格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和平衡状态。按照我们的假定,劳动生产力没有变化,产品总量也没有变化,只是这一定量的产品会改变自己的形式。大部分产品将以生活必需品的形式存在,小部分产品将以奢侈品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工资价格和利润)

(这是平均利润率和价值规律演变的结果)

因此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市场价格暂时混乱之后,只会引起利润率的普遍下降,不会引起商品价格任何长期的变动。

那会不会出现工资和利润率同时增长的情况?

是可能的。

“工资的增长肯定提升许多商品的价格,资本的增加,倾向于提高劳动生产力,使较少的劳动时间生产多量的产品,提高劳动工资,劳动的价格提高会被劳动数目降低所抵消而有富裕”(国富论亚当斯密)

例子:

美国-年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

经过计算,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是低于工资率和利润率的,这个时期工资和利润同时上涨。但是这并不与马克思的观点冲突。

因为,刚才的结论的前提是:

“按照我们的假定,劳动生产力没有变化,产品总量也没有变化,只是这一定量的产品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因此,两者的前提不一致,不能混为一谈。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情况。

例子:一件商品的价格是0元,原来需要两个工人,现在只需要一个,是因为技术变了。如果劳动时间和工资没变,那么有机构成显然上升了一倍。东西还是卖0块,那么毫无疑问,一开始利润是会上升的,因为你节省了一个人的工资或者说劳动力价值。但是这时候你的技术在这个时候不普及,别人都用两个工人,你用一个,自然会赚到。

但是一旦别人也使用了类似的技术,一开始所有人的利润都会升高,行业利润仿佛会升高,但是别的行业觉得这个行业好赚钱啊,大家都来了,结果资本过度投资,竞争中你就不会买0块了,而是会降价。直到降低到和其他行业的利润基本持平,别的资本不会进入的时候。

而这个时候的均衡利润率是低于你使用这个技术以前的均衡利润率的,因为可变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相对于不变资本更少了(因为你的行业整体技术都改变了),从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前提下,剩余价值相对于预付资本更少了。因此全社会的利润率是下降的。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往往伴随着失业。

这是我国-年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明显看到,在年左右开始失业人数大大增加。其主要原因就是“机器代人”。

当然我国也努力的进行产业转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表现为一一种下降的趋势,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这些因素包括:第一,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办法,来提高剩余价值率,从而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第二,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从而直接将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转变为资本家的利润,提高了平均利润率。第三,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资料的价值相应下降,这就减级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从而延缓了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第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的大量存在,使资本家容易压低劳动者的工资,增加剩余价值量;同时,也使劳动力价格变得更便宜,导致一些生产部门和企业选择多使用劳动力而少使用机器。这些都会延缓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第五,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人廉价的生产资料,销售商品,获得巨额利润,阻碍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现代工业的发展-定会越来越有利于资本家而有害于工人,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提高而是降低工资的平均水平,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劳动的价值降到它的最低限度。这种制度下的实际情况的趋势既然如此,那么,这是不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放弃对资本的掠夺行为的反抗,停止利用偶然的时机使生活暂时改善的尝试呢?

马克思叙述了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合理性的几个场合

1.劳动力的价值提高与工人相对低位的下降;

比如,因生产率的降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劳动者此时要求提高工资只是为了获得他的劳动所增加的的价值。

2.货币价值、价格发生变化;

3.防止种族退化;

作为人,劳动者需要自己的时间,而不是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工人争取把工资提高到相当于劳动强度提高的程度来制止资本的这种倾向,不过是为了抑制他的劳动跌价,防止他的种族退化罢了。

4.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可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最后,马克思正确提出了指导工人运动的三条决议案。(1)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只会引起一般利润率的降低,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2)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引起工资水平的提高,而是使它降低。(3)工会(工联)在领导工人斗争中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它们只搞经济斗争,不搞政治斗争。而工人阶级要想得到彻底解放,必须进行政治斗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马克思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闻明了指导工人运动的正确路线和方针,它给工人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阐明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同时要适时地把经济斗争引上政治斗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只有这样,工人阶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这一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工资提高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劳动价值论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