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刚刚结束的西班牙国家德比中,巴塞罗那0比2负于皇家马德里。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但巴塞罗那整体攻防转换节奏极慢,曾经引以为傲的传控如今更像是散步。可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梅西的准单刀被身后马塞洛化解的一幕。虽然马塞洛以速度和爆发力著称,但即便如此,曾经的他也断然无法在梅西领先一个身位的情况下完成反超抢断,这也难怪巴西人在完成防守任务后振臂高呼。
事实上,梅西身体机能的下滑早已不是秘密,只是阿根廷人凭借着令人惊叹的技艺和杰出的球商成功地掩盖住了岁月的痕迹。然而在这场强强对抗中,面对机动性极强的皇家马德里,梅西不得不面对自然规律。这一幕,相信C罗的球迷并不会陌生。比梅西年长两岁的克里斯蒂亚诺同样身体状态有所下滑,在上赛季与马竞的比赛中,C罗也是因为速度问题失去了一次单刀球机会。
尽管梅罗仍然是当今这个星球上最杰出的两名足球运动员,但毫无疑问二者对于比赛的统治力均较过去有所下滑,考虑到两个人的年纪,便有了“绝代双骄的时代即将落幕”的说法。人们开始讨论,梅西和C罗之后,谁将会主宰世界足坛,甚至谁将会成为新球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梅罗时代”的落幕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无论是姆巴佩,还是哈兰德,亦或至今没有过一线队经验的穆科科,他们谁将成为足坛的下一任主宰,只有时间能够带给我们答案。不过所谓的“球王”,却并不是任何一个足坛领军者可以轻易享有的称谓。实际上,外界对于梅西是否可以称得上是“球王”一事一直争论不休,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就聊一聊,“球王”究竟是什么。
“球王”,并不是一个官方加冕的奖项,更多的代表着一种荣誉,球迷的一种崇拜,正因如此,“球王”的裁判是球迷。也正是因为球迷的意愿对“球王”的加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成为“球王”的标准也就变得很模糊。接下来,我将要从几个维度来探讨一下“球王”的标准。文章可能有点长,希望读者朋友们耐心阅读。
技艺众所周知,在世界足球史上被广泛认可的“球王”有两个,贝利和马拉多纳。一个是巴西人,一个是阿根廷人,这是两个诞生足球天才的国度,自古以来,南美大陆似乎在足球世界里就是技艺的代表。
贝利拥有着超越时代的天赋,年世界杯决赛对阵瑞典的进球便是17岁的贝利献给世界的一份大礼。在当时,对足球引以为傲的英格兰人更是将贝利称之为“怪物”。
而马拉多纳则更不必多说,众所周知的“世纪进球”更是老马职业生涯技艺的大成之作。巅峰期的他,连续过掉三四个人似乎已经成为了常规操作。
从二者不难看出,想要成为“球王”首先要具备领先时代的技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技艺”只是单纯对足球的把控能力及处理能力,与身体素质等无关。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技艺高超的球员,可“球王”这一称谓本身就是一种神圣的荣誉,故难免会对对象进行严苛的考评。
如果大家还是没能找出其中的规律,那么我再说几个例子。在梅西和C罗都处于巅峰期的时候,大家通常会将C罗与梅西相比,但更多的人则会将梅西与两位球王相比,这其中的潜意识不言而喻。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相较于梅罗二人,毫无疑问梅西属于更加偏向技巧性的一方,在比赛中其球风也更容易取悦观众;而C罗则更注重比赛的竞技性,属于以结果为导向的类型。或许有人会反驳说C罗早期效力里斯本竞技以及曼联的时候技巧出众,盘带花哨,可是正是因为当时的华而不实,才导致年轻的葡萄牙人饱受质疑,也正是因为C罗改变了自己踢球的风格,才让他成为了欧洲足球史上最恐怖的进攻手。
再说一个例子。梅罗时代之前,世界足坛最具有影响力的球员是谁?相信大部分的答案会是罗纳尔迪尼奥。尽管小罗并不是“球王”的人选,但毫无疑问巴西精灵用他短暂的巅峰期征服了世界上所有的球迷。在那几年,没有绝代双骄,只有罗纳尔迪尼奥。直到如今,仍有很多人为小罗精湛的技艺拍手称赞。而同时期的卡卡,亨利,阿德里亚诺等等,尽管同样耀眼,但在精灵面前似乎都显得稍许黯淡。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世界足坛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有无数我们印象深刻的球星。这其中齐达内和罗纳尔多应该可以说是时代的旗帜。然而,实际上论职业生涯的成就来说,罗纳尔多与齐达内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尽管国家队层面巴西人并不逊色,但在俱乐部的荣誉上,罗纳尔多则略显寒酸。可是即便如此,丝毫不影响大罗在球迷心中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呢?与梅罗的问题相似,相较于齐达内,巅峰期的罗纳尔多可以经常上演单骑闯关的好戏,给球迷带来了观感上的极大满足。尽管法国人同样技艺出神入化,被称为近50年唯一一个用技艺征服世界的欧洲球员,但不以速度见长的齐达内更加擅长于原地护球或者惯性摆脱,这种视觉冲击力与外星人的长途奔袭相比确实逊色不少。也正因如此,罗纳尔多在荣誉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和“准球王”平起平坐。
再说上个世纪的“绝代双骄”,贝肯鲍尔和克鲁伊夫。二者之于足坛的地位就无须赘述了,对于足球的贡献也不需多言。可以说,两个人是集能力、荣誉于一身的巨星。有人或许会说克鲁伊夫没有世界杯加冕,但对于之前处于欧洲三流的荷兰足球来说,一跃成为世界顶级强队,这种突破并不比世界杯冠军来得简单。可即便如此,这般二人也没能获得“球王”称谓。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发现,对于“球王”,他必须要具备征服世界的技艺,球风要极具观赏性,这也是为什么后场防守型球员以及力量型球员无论再出色也很难加冕“球王”的原因了。
荣誉一名球员的荣誉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荣誉,一种是团队荣誉。因为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所以团队荣誉的优先级通常要高于个人荣誉。
凡是我们讨论能否加冕“球王”的球员,必然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球员,所以单纯的比拼个人能力很难分出高下,但团队成绩却并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足球比赛本身偶然性很强,所以团队荣誉也包含了很多偶然因素,但这恰恰说明了历史的选择。
今天我们讨论梅西和C罗谁称得上是“球王”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争论两者荣誉上的区别。其实,在我看来,C罗所为球队取得的荣誉已经超越了梅西,原因便在于C罗为葡萄牙国家队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但这似乎并不足以说明在“球王”夺位战中葡萄牙人能够轻松胜出,原因在于C罗效力皇马期间,联赛中与梅西的正面交锋实则大多以失败告终,并且联赛冠军也大多属于巴萨。近些年C罗凭借着领衔皇马欧冠三连冠而似乎重新占据了梅罗争霸的主动权,可淘汰梅西却从来不是C罗。
当然,我们把时间深度拉长,实际上梅罗取得成就已经非比寻常。如果按照当下球迷们的说法,将成绩作为评价“球王”的硬性指标的话,那么恐怕马拉多纳和贝利都没有这个资格了。这便是我要说的一个重点:厚古薄今。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是公众人物时,很容易陷入到“厚古薄今”的怪圈,即认为前人的成就始终高于当下,当下的人想要达到前人的层次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足球这项运动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想要繁荣发展,都必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即后人的能力必须要强于前辈。如今的足球比赛,在比赛节奏以及对抗激烈程度上,都较过去强了很多,而如今的球员整体水平纵向比较也要强于前辈,所以单纯比较新老两代球员的能力,我认为从行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新一代球员是必然,也是必须要强于老一代球员的。那么如果比较荣誉呢?这似乎并不容易,因为不同时代背景下各个联赛的情形也不尽相同。
比如,我们说如果一个球员没拥有过欧冠的荣誉,那么他能够配得上“球王”的称谓吗?贝利和马拉多纳都不曾染指欧冠。或许有人可以道出其中原因,比如,贝利时代足球的中心并没有像如今这般偏向欧洲,当时的欧冠并非世界上竞技水平最高的赛事,但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的方式来判断,既然当时世界足球没有绝对的中心区域,那么南美解放者杯同样不能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竞技水平最高的足球赛事,也就是说,在俱乐部层面,贝利从没有获得过世界公认最高水平的桂冠。
而马拉多纳的时代,虽然与当代足球有很多相似,但也有不同,即当时意甲联赛是公认竞技水平最高的联赛。能够在最残酷的联赛中,带领一支原本为保级而战的球队勇夺桂冠,马拉多纳的俱乐部成就似乎一时无人可出其右。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其俱乐部荣誉缺失的事实。
说完了俱乐部荣誉,在探讨一下国家队。两位球王都是两个国家足球的代表人物,都染指过世界冠军的奖杯。世界杯之于足球的意义相信不需要多说了,而这也是梅西受到最多诟病的地方。从国家队的角度来说,贝利可谓是货真价实的“球王”。马拉多纳有一次世界杯的冠军,但因为当届世界杯其如天神下凡般的表现也让他成为了“球王”。但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年世界杯之外,在马拉多纳其余参加的三届世界杯中实际并没有表现出顶尖的水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凭借了精神力量支撑着阿根廷队前进。
而若论国家队荣誉,贝肯鲍尔,齐达内,相比于马拉多纳更加有资格加冕“球王”。至于梅西,其国家队短板无可厚非,尽管当今的足球已经不是一个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了,但这或许就是对“球王”人选的苛刻之处。而C罗,我则认为不能完全凭借国家队成绩来评价,如若说“球王”必须要获得世界杯冠军,那是不是可以由此断定,非足球强国不能够出现“球王”呢?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或许也属于一种歧视吧。
通过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对于“球王”的评价,“荣誉”这项看似客观的标准实际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客观过。
统治力“球王”本身就是一种比较虚幻的荣誉,更是球迷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所以这种偏向“神化”的称谓,必须要求对象的职业生涯具备相当的统治力。说到这点,马拉多纳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
众所周知年世界杯是“一个人的世界杯”,在那届世界杯中,马拉多纳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带领资质平平的阿根廷一路披荆斩棘,勇夺桂冠。在与英格兰的比赛中更是打入了世界足球史上最著名的两粒进球,在与比利时的比赛中马拉多纳同样上演了单骑闯关的好戏。当届世界杯马拉多纳一共遭遇57次犯规,创造了世界杯史上个人遭到侵犯次数的记录,后来这一纪录又在年世界杯中被他以63次刷新。大家对这个数据可能并没有直观感受,我举几个例子:年世界杯遭到犯规次数最多的是阿扎尔,28次;年世界杯遭到犯规次数最多的是罗本,也是28次;年世界杯遭到犯规次数最多的是伊涅斯塔,26次。就在这种被对方近乎“犯罪式”地严防死守下,年世界杯阿根廷一共打入14球,这其中13球与马拉多纳有关,并且后者直接制造了10个进球。这种统治力恐怕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除了世界杯,马拉多纳在那不勒斯的生涯更是演绎了“一个人的球队”的戏码。因为马拉多纳,那不勒斯从一支意甲保级队,摇身一变成为了意甲冠军的竞争者,而这样的蜕变仅仅用了三年。马拉多纳带领的那不勒斯,不仅仅实现了征服亚平宁的梦想,更是在年举起了欧洲联盟杯的奖杯,要知道当时的欧洲联盟杯含金量并不比欧冠低多少,而在这届杯赛中,阿根廷人更是贡献了10次助攻,活生生的把这支球队“喂”到了欧洲之巅。尽管马拉多纳的巅峰期并没有梅罗那么长久,但是在其巅峰时期,真的是做到了“一览众山小”。
而另一位“球王”贝利,虽然坐拥3座世界冠军奖杯,但实际上,除了年初出茅庐的天才少年让世界为之一振外,年的世界杯贝利因伤几乎缺席了整届世界杯,而当届巴西队真正的核心实际上是加林查。年世界杯,巴西队更是祭出了“五个10号”的超豪华阵容,在这种强大的实力优势下,冠军似乎与马拉多纳的相比稍显逊色。所以严格意思上来说,真正依靠贝利而赢得的世界杯应该是年世界杯,不过考虑到当时贝利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所以对手对于他可能比较陌生,在加上“黑珍珠”自身超脱时代的能力,才造就了那届世界杯的精彩。
这些并不能说明贝利的“球王”称谓不如老马,实际上贝利在桑托斯的表现始终是统治级别的存在。连续多年一直保持着球队头号得分手,并且常年保证近乎场均一球的恐怖得分率,这种在数据上的统治力,恐怕纵观世界足球史,也仅有盖德穆勒,梅西和C罗能够相媲美。
与上述两位“球王”相比,梅罗在数据上的统治力似乎并不逊色,但在关键比赛中,特别是国家队赛事中,还是稍显不足,特别是梅西。原本在年世界杯中,梅西小组赛的表现几乎让人们认定了“球王”登基的事实,可是淘汰赛的疲软却令球迷们清醒的意识到,“球王”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传奇色彩之前说了,“球王”是一种偏向“神化”的称谓,既然如此,仅仅按部就班的踢好球并不能称之为“球王”。要成为“球王”,是需要运气的,需要历史赋予你成为“球王”的传奇生涯。
说到“传奇”,实际上很多球员都拥有传奇的职业生涯。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传奇”,仅仅对成为“球王”起到升华催化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一名球员具备了成为“球王”的基础条件后,配合传奇的职业生涯,会让他真正的接近“球王”。这里面我要举的例子是齐达内。
法国人可以说是法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他超过了他的前辈普拉蒂尼,不仅仅给法兰西带来了第一座世界冠军的奖杯,更是在年打出了一届精彩的世界杯。赛事结束后,有很多声音指出,年世界杯,是即年墨西哥世界杯后最接近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世界杯。其实,在年世界杯前,齐达内就已经是足坛当仁不让的大师级球员,没有人会否认他的伟大,但也没有人将他和“球王”一词紧密相连。可正是因为这届世界杯其传奇般的表现,让退役的他进入了“球王”的讨论话题中。毫无疑问,最为传奇的一幕既是决赛齐达内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画面,原本独自扛起法国大旗的老将,却在最后亲自葬送了球队夺冠的希望,这种剧情上的反转着实令人久久难忘。
年世界杯也同样是不能回避的话题,特别是阿根廷与英格兰的比赛。同一场比赛,同一个人,完成了两粒传奇般的进球,特别是“上帝之手”的蹊跷,令人对马拉多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