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在其他经济学家眼里不尽其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静态的理论,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充其量,这是英国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一个特例。这一观点在几乎所有对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评论中都可以看到。直到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多年后,它才有所改变。
▲亚当·斯密雕像
事实上,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阐述分散在《国富论》中。全文非常丰富和先进。他把对外贸易放在与经济增长互动的讨论中,表现出动态分析的特点,因此更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他的基本思想已经在《国富论》中有所体现。斯密指出,虽然最富有的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方面比邻国优越,但制造业的优势必须大于农业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富国的劳动生产率不一定比穷国高很多,至少没有制造业那么多。因此,如果质量同样好,富国的小麦价格可能不会低于穷国。穷国生产的小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富国在优质和低价方面竞争。然而,穷国无法在制造业方面与富国竞争。这一段清楚地表达了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生产力水平不平等的观点。只要富国在生产不同商品方面比穷国有不同的优势,落后的穷国仍然可以以低价向富国出口优势较小的产品,两国都可以从中受益。事实上,斯密在阐述其国际贸易理论时很少使用绝对优势和“绝对优势”这两个术语,而是经常使用“更有利”和“相对不利”这两个术语。他认为,如果英国禁止或严格限制高关税海外商品的进口,其结果将是“该国的劳动力将从更有利的用途转变为更不利的用途”。再比如,在关于分工的讨论中,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集中精力,使自己的精力获得比邻国更大的优势”。在国外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除了那些英国拥有殖民贸易专属权的行业,该国其他部门将“遭受相对劣势”,因为其他国家“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或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利”。
▲海外商品的进口
批判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西欧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反映商业资本家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一个国家财富的增长主要依靠对外贸易;为了确保金银的流通,我们必须确保贸易顺差。因此,国家有必要干预对外贸易。斯密系统而深刻地批评了重商主义制度。首先,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狭隘财富观。斯密并不否认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即金钱或金银是一个国家的财富。他说:我们应该认真证明,财富不是由金钱或金银组成的,而是由金钱购买的东西组成的。金钱除了购买之外没有任何价值。那太可笑了。然而,斯密断然驳斥了财富是由金钱或金银构成的狭隘观点。他指出:“一个国家的财富不仅包括黄金和白银,还包括土地、房屋和各种消费品。”与能够满足国民消费的商品相比,一般来说,“它”(指货币或金银)只占国民资本的一小部分,而且总是最无利可图的部分。在斯密看来,一个国家的财富不仅应该以其拥有的金银数量来衡量,还应该以可供国民消费的物品数量来衡量。斯密指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在于生活所需的商品的廉价和生活的便利。对于重商主义盲目追求多个地点的金银积累的观点,斯密讽刺地说:不难看出,每个国家的金银数量都受到这些金属的使用的限制是以硬币和金银器等家用电器的形式流通商品。任何通过引进或保留不必要数量的金银来增加国家财富的企图,比如强迫私人家庭保留不必要数量的厨房用具来增加幸福感的企图,都是荒谬的。
▲金银货币
斯密在批判其财富观的基础上,批判了重商主义所倡导的以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为基础的贸易顺差理论。他喊道,整个基于重商主义的贸易顺差理论是“绝对荒谬的”。斯密驳斥了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必须以其他国家的损失为代价的观点,并强调了贸易的互利性,他认为,“如果两地相互贸易,如果贸易量平衡,它们既不会蒙受损失也不会受益;但如果在任何程度上向一边倾斜,一方将蒙受损失,另一方将受益……这两种假设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两地之间的贸易是自然而然的,通常是在没有强迫或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斯密进一步驳斥了重商主义教条,即一个国家由于贸易赤字而变得贫穷。他反驳说,在欧洲商业国家,声称是这样一种制度的学者经常预测,由于不利的外贸平衡,一个国家很快就会破产。但是,在他们引起了所有的担忧之后,在几乎所有贸易国都试图使贸易平衡对自己有利而对邻国不利的徒劳尝试之后,似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因此而变得贫穷。相反,每个城市和国家都将根据向所有国家开放港口的比例而致富,而不是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重商主义体系的原则指导下被这种自由贸易所摧毁。
▲对外贸易
他指出,重商主义倡导的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实际上只对生产者和垄断者有利,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好处。大多数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家在攻击保护性贸易政策时更多地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利益,这与国内贸易政策不同,群体收入分配的影响大多被忽视或故意避免,斯密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并明确提出,从他深刻的洞察力和思想中可以看出。
分工与国际分工
各国商品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基于各国绝对优势的不同。斯密认为绝对优势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绝对优势,即超出人力范围的气候、地理、土壤、矿产等相对固定的优势。另一种是后天绝对优势(后天优势),即通过工业发展获得的经济条件,如通过教育或培训获得的资本、技术优势以及生产技能和工艺。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国家在生产和出口某些产品方面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绝对优势。
▲流通商品
因此,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出现的基础和原因。斯密强调,各国不应生产所需的所有产品。“如果外国能向我们提供比我们自己制造业更便宜的产品,我们应该利用我们自己有利行业生产的部分产品供他们购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分工,各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产业卓越”得到提高,绝对优势将得到加强。各国进行贸易可以获得生产和消费利益的提高,实现国家财富的增值。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力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工的程度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和限制。外国市场的存在有助于克服狭窄的国内市场带来的限制。一国对外贸易的生产和发展对于世界市场来说可以利用国外市场扩大市场范围,这必将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提高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专门生产和出口大量产品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中获得自我加强的绝对优势。这种自我强化的绝对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斯密假设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之前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即存在剩余产品或闲置资源。他认为,外需是内需的延伸,出口是外需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出口贸易往往发生在国内消费市场已经饱和的工业部门。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总是那些相对于国内市场“过剩”的产品。出口的诱因是利润高于国内贸易。换句话说,国内产业首先在国内市场成长。当国内市场对某一产品的有效需求接近极限时,该行业应转而寻求向国际市场出口以扩大需求,而剩余产品则会溢出,即出口为该国的剩余产品和闲置资源提供了一条“出路”。国内外需求的扩大,扩大了国际分工的规模。
▲重商主义
斯密指出“通过用剩余商品交换其他商品以满足他们的某些需求并增加他们的享受,这种贸易使剩余商品变得有价值。使用这种方法,国内市场的狭窄并不妨碍任何流程或制造部门的分工发展到一个非常完美的水平。因为它打开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对于国内无法消费的部分劳动力,市场可以鼓励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力增加年产量,从而增加社会的实际财富和收入。由于中国出口过剩产品或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或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出口带来的好处或由此增加的进口也没有机会成本,因此必然会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早些时候,人们只有把“绝对优势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和理由”作为斯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全部内容,并认为斯密的理论是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这种狭隘的基础没有普遍意义。因此,斯密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的一位失败学者。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它扩大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范围,被认为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
然而,仅仅从第一个理论分支出发,还不能充分理解斯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深刻内涵。斯密的区域分工理论全面阐述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成因以及分工和贸易利益的定位和来源。它不仅可以解释不同劳动生产率水平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和贸易,还可以解释相同劳动生产率水平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和贸易。此外,从《国富论》的论述中,斯密明显强调“获得绝对优势”,这是他的理论的深刻性和普遍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认为他的理论没有普遍意义的传统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基于上述对斯密理论的重新理解,在对斯密绝对优势的实证检验中,对“技术不变”假设的传统理解并不符合斯密的初衷。“技术是动态进步,绝对优势是动态增强”是斯密理论的初衷:传统的“规模不变回归”在对斯密绝对优势的实证检验中假设不符合斯密的专业分工原则,而“规模回报率正在增加”符合斯密的专业分工原则。
▲产品过剩
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
根据绝对优势原则,与贸易目标国相比,参与贸易的国家必须至少拥有一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事实上,当贸易国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方面处于劣势时,为什么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发生?绝对优势原则无法解释这一点。在这一点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则更有解释力。然而,我们不应仅根据绝对优势原则的局限性而低估斯密的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它正受到以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批评。人们的思想开始摆脱重商主义的桎梏。多年来,自由贸易理论已成为国际贸易思想发展的主流。正如马克·斯科特评论的那样:他对经济自由的精彩表达改变了世界,使世界摆脱了重商主义和国家干预。没有他的领导,工业革命可能要等上百年。
▲工业革命
斯密的绝对优势原则长期以来为纯粹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方向。它为李嘉图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一是探索一个国家的优势。斯密的对外贸易促进分工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思想被新贸易理论所继承,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这将进一步加强该国在该产品方面的绝对优势。斯密的贸易理论也为研究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尽管自由贸易有助于提高一国的整体福利,但它对不同国内利益集团的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包括受益者和失败者。因此,对于一项贸易政策,受益人将支持它,受害方将反对它,各种力量竞争的结果决定了该政策是否得到实施。
对我国的启示
斯密理论及其发展者理论中所包含的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相互作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作用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促进国内贸易由内而外发展的观点,值得广大学者认真研究和实践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大力推进内外贸易一体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国内外经济良性互动。我们将大力发展近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开始改善和满足国内需求。另一方面,要面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突破国内资源和市场的限制,促进国际专业化,积极探索和利用外部需求,积极扩大出口,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已获得的绝对优势。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民财富。
他们认为,后天培育的先进要素优势,规模经济的市场需求和能力分工的产业体系。先天禀赋优势和政府的作用是辅助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这些思想符合当代全球经济竞争的现实,值得认真研究和实践。中国应注重培育国家综合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初期,建立一些充分发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总量大的"自然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产业,可以起到快速启动,低成本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竞争,中国基于“自然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仍将是被动的。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大力发展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积极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后天绝对优势”,从分布式产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同时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信息和知识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分工有序、合作有效、细化完善的产业体系,创造集群效益,促进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引导和创造国内外需求,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和容量,为专业分工合作和贸易深入发展创造市场条件,实现规模效益的动态增长。中国不仅要从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宏观比较优势出发,制定国际分工贸易政策,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而且要注重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形成和发展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微观优势。在实践中,市场失灵的程度是有限的,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效率要高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