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欧洲在发展武器装备方面,只能用“不求进取”四个字来形容。
毕竟,欧洲国家曾经最为强大的敌人——苏联,早已烟消云散。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想要恢复往昔的实力,似乎还要经过漫长的历程。更何况,来自东欧的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已经成为“抵御”俄罗斯的最前沿。所以,被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困扰的“老欧洲”,不得不削减军费,将这些节约下来有限的资金用于填补“高福利”这个无底洞。再加上很多“老欧洲”国家没有太多的海外利益述求,在发展海军方面更是不愿意过多的投入一丝一毫。
所以,如今的“老欧洲”国家,在发展海军时,对于价格昂贵的驱逐舰几乎是“退避三舍”。如今,还能勉强维持驱逐舰的国家仅仅只剩下了英国(45型“勇敢”级)、法国(“乔治.莱格”级和“地平线”级)、意大利(“德.拉.潘尼”级和“地平线”级)和希腊(“基蒙”级)。虽然,表面看来欧洲国家还有6种型号,20余艘驱逐舰。但是,实际上最新型号也只有45型和“地平线”级,而且也缺乏后续研制和发展的计划。或许,这三型战舰将成为欧洲驱逐舰的绝唱。只不过,欧洲很多国家对于驱逐舰最后的记忆,都是美制的逐舰,比如“基林”、“佛莱切”等。当然,还有很多欧洲人的记忆,则是一型名为“查尔斯·亚当斯”的驱逐舰。
“查尔斯·亚当斯”级是在“福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福雷斯特·谢尔曼”级是二战后才设计建造的,用于反潜的驱逐舰。但是,面对二战后的蓬勃发展的潜艇技术,所以这型驱逐舰很快就显得力不从心。于是,研发一型新的驱逐舰成为美国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到了年,一型上层建筑采用铝合金材质,增强了续航能力的驱逐舰开始下水。这型被命名为“查尔斯·亚当斯”的驱逐舰,长.2米,宽14.2米,吃水7.3米,满载排水量吨。再加上两台蒸汽轮机,使得“查尔斯·亚当斯”驱逐舰的航速达到了35节,续航能力为海里/20节。这型建造于年和年之间的驱逐舰,美国一共建造了23艘之多。
在上世纪60年代,“查尔斯·亚当斯”的驱逐舰的排水量就达到了吨,也让这艘驱逐舰可以搭载各种各样的先进武备系统。2座全重达到66.2吨的MK-42型毫米舰炮(分别位于舰首与舰尾);舰艉还有1座重达67吨的MK-10双臂旋转导弹发射装置,可发射“鞑靼人”或“标准”防空导弹;在舰身中段还布置1座八联装MK-导弹发射装置,用于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的武备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装,比如用MK-13型独臂发射装置取代了MK-10,用MK-16替代了MK-。当然,无论是改造之前还是改造之后,“查尔斯·亚当斯”驱逐舰在当时都属于非常先进的反潜驱逐舰。
于是,在南太平洋地区也有反潜任务的澳大利亚进了3艘“查尔斯·亚当斯”驱逐舰,只是将MK-导弹发射装置改成了自行研制的“依卡拉”反潜火箭系统。而同样在东北亚有着反潜任务的日本,也引进了“查尔斯·亚当斯”驱逐舰的技术,将其改造成为日本第二代的防空驱逐舰“太刀风”级。当然,在冷战时承担着波罗的海反潜任务的联邦德国,引进了3艘“查尔斯·亚当斯”驱逐舰,不过在德国改名为“吕特晏斯”级驱逐舰。而军费并不宽裕,却面临土耳其海上威胁的希腊,也在“查尔斯·亚当斯”驱逐舰从美国退役之后,先后引进了4艘,并改名为“基蒙”级。
如今,“吕特晏斯”级驱逐舰早已退出德国现役,而希腊的“基蒙”级继续征战的时间也不会过于长久。所以,驱逐舰对于欧洲人来说,或将很快的成为一个记忆中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