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淞沪会战之金山卫登陆,日军第三次增兵上
TUhjnbcbe - 2025/5/12 20:48:00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年10月底,大场失守;11月初,国军在苏州河南岸作战已呈崩溃之势。而日本军部为打破上海战事僵局,第三次增兵并成功实施了金山卫登陆。淞沪国军陷入最危险的境地。

本文将依据最权威的史料讲述淞沪会战第五阶段—金山卫登陆,以纪念淞沪抗战殉国的国军烈士。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一.史料来源

秦孝仪等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集》第15卷载《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四)时间注年11月28日

秦孝仪等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二)》载蒋介石《抗战检讨与必胜要诀》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年版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大本营陆军部》上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刘建绪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年11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1部档案,档号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陈诚关于七七事变后上海南京作战回忆》《沪战经过及教训》,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25),(2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争》上册载《顾祝同致何应钦电》时间注年10月22日

张宪文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载松井石根《阵中日记》第8册

《陈副总统文物》载《第十五集团军淞沪战役阵中日记》(一)时间注年9月23日,中国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4-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东方出版社年版

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广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年版

田雨时:《忠烈泯没昭恤无闻的吴克仁将军》,中国台湾《传记文学》第39卷第1期

唯真:《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第3页

邹作华:《上海作战之经过与所得之教训》

李君山:《上海南京保卫战》

《申报》载《蔡劲军局长发表谈话》年11月9日

《中国全面抗战大事记》载俞鸿钧《告上海市民书》《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告上海同胞书》,华美出版公司年版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蒋介石检阅国军

二.先撤再守,蒋介石以军事牺牲赢得外交胜利

至年11月初,淞沪会战已打了近80天;经历了上海围攻战,反登陆作战,阵地战,防御战四个阶段。国军歼灭相当数量的日军,将5-6个师团困在上海战场,减轻华北战场国军的压力。而淞沪战场,国军气壮山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浴血奋战,对全国抗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日本深陷外交孤立,在欧美世界形成了同情,支援中国抗战的有利态势。战后的年,日本首相吉田茂于外务省主持“战前日本外交总回顾”的一连串内部检讨会议中,将日本外交“孤立”视为战败最主要原因之一。可见蒋介石以军事牺牲,换取的外交成果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国军在淞沪抗战中损失太大;而且完全陷入持久消耗作战的不利局面,应调整战线,将淞沪前线主力转移到预设的第一道国防线,即吴(县)福(山)线和乍(浦)平(湖)嘉(兴)线。实际早在年9月间于松江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张发奎等人就主张应采取“持久消耗”战略,“以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兵力而保存国军实力,以利以后之长期作战”。但据张发奎回忆,当时并未被采取,“最高统帅部否定了这个建议,他(指蒋介石—笔者注)的意见以为上海是军事必争之地,应不惜一切来确保这个地区”。

稍晚,陈诚也于9月2日前在刘行保卫战期间,再次向蒋提出类似建议。他在年关于淞沪会战回忆中说:9月14日,他“到刘行指挥,为要长期抗战,须转移阵地,逐次抵抗”。陈诚向统帅部建议:“杨行被占,我军攻势已败,令刘行又岌岌可危。欲长期抗战应步步为营,相机转移阵地,保存兵力,逐次抵抗”。但蒋介石仍未采纳,“为要取得国际同情与认识,尚欲死守刘行”。很明显,这是政治外交左右军事的结果。9月24日,陈诚在南翔召开的前线各军事长官会议上,又表示:“现在我之目的为持久战,若损失太大,则难达持久之目的,故以步步为营之办法。决定部队不再向前增加”。战后证明陈诚,张发奎的建议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史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陈诚关于七七事变后上海南京作战回忆》《沪战经过及教训》,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25),(25)。

作为大本营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和作战组长刘斐也于10月初,向蒋介石提议,“上海会战应适可而止,及时向吴福线既设阵地转移,以便更好的打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战斗力”。李宗仁则在年10月12日在从武昌抵达南京后几天,面陈蒋介石:“淞沪不设防三解地带,不宜死守。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在沪作战,应适可而止。”他还主张国军宜从淞沪前线先行后撤至苏州,嘉兴一带国防既设阵地,凭险固守。但均未被蒋采纳。稍晚,白崇禧,刘斐再次提出撤守建议,蒋介石终于采纳,“对前线各部线向吴福线转移的命令都已下达,前线已开始执行”(关于具体时间学界存在多种说法,笔者认为应为10月27日或28日,也就是10月26日大场失守后的第1天或第2天)。史料来源唯真:《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第3页。

但第二天,蒋突然召集紧急会议。刘斐回忆,蒋介石在会议说,《九国公约》国家可能会出面制裁日本;因此,要收回撤退成命,要各部队仍坚守原阵地。此时,各部已经开拨撤退,现在返回,会引起相当混乱;实为兵家大忌。但蒋介石却坚持己见,并决定亲自去前线召集会议进行说服和部署。10月28日晚,蒋到沪西苏州河前线巡视,向前线将领反复重申苏州河防线必须“死力固守”;“现在我们右翼阵地已移到苏州河南岸,这是我们沪战最后的一线,也是我们保护上海最后一条生命线。我们要保存上海,以保持东南唯一的门户,就要抱定最后牺牲的决心,死守这一线阵地”。史料来源李君山《上海南京保卫战》第页。

11月1日晚22时左右,蒋介石到南翔附近,召集前线师以上的将领会议,宣布上海之战要再坚持一个时期。据会议的参加者之一,时任第78军长宋希濂回忆,蒋说明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时称:“九国公约会议,将于11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开会。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根据蒋在南翔会议宣布的决定,如果不是日军于11月5日于金山卫一带登陆,蒋原打算在苏州河以南至南翔一线,至少坚持到11月10至15日之间,再定退守之策。然而,实际上苏州河南岸阻击战只坚持到11月9日,就全线崩溃;损失惨重。早前日军在11月5日金山卫的登陆,截断了国军退路,并形成巨大包围圈。使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国军,陷入大溃败的悲剧。

苏援铁路命脉—陇海线

笔者认为蒋介石之所以迟迟不调整战线,并不断增兵。主要是两个战略意图,首先将占据绝对优势的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淞沪战场,以打乱日军的作战计划,减轻华北战场国军的压力,保卫苏援运输命脉—陇海线。对此,淞沪会战结束不久,蒋在开封军事会议上曾说明:“我们这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华北。”同时,国军在南方的植根多年,部队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主。同时,构筑了大量的国防工事,水上有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江防。更利于国军兵力集结,交通运输,后勤供应,作战环境等方面,较之华北战场更利于国军等种种考虑。另一方面,蒋介石企图以战促和,利用淞沪会战促使美,英,苏等国出面干预中日战事,使中日事变国际化,以推动国际联盟进行和平调停,甚至制裁日本,以造成日本在外交上彻底陷入孤立。按蒋的说法即“以战略促政略”。在9月间的松江军事会议上,针对张发奎等将领主张适可而止的建议,蒋当场说道:“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史料来源秦孝仪等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二)》载蒋介石《抗战检讨与必胜要诀》。

故淞沪会战至10月底,前线反攻无效,增援已穷,无力再守的不利态势下,蒋遂不得不接受建议,命令部队转移。但第二天,又看到《九国公约》国家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在即,于是改变主意,收回部队撤退的命令,下令继续坚守苏州河南岸;企图继续通过军事压迫来取得政略外交上的成功。这也为日军在金山卫登陆成功,国军自11月8日开始全线大溃退埋下恶果。正如陈诚年2月在武汉回顾淞沪会战时,痛惜指出:“这次战略受政略的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笔者认为,淞沪坚守确实达到了日本外交彻底孤立的目的;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的目的,同时最终将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南方战场。但是牺牲太大,造成淞沪会战上处处被动,损失严重;以致大部分两岸学者认为得不偿失。

华北日军机械化兵团(华北国军难以抵挡)

三.蒋介石战略目的达成:华北日军主力增援上海战场

随着淞沪战场进入决战的高潮。在日本参谋本部策划推动下,并得到了日本海军军令部的积极配合,最后获日本天皇裕仁的亲自批准。于年10月上旬至下旬,秘密策定将对华主战场由华北转入华东,并迅速组建第10军,以完成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作战的准备。蒋介石将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南方战场的战略企图达成,而苏援铁路运输命脉也直到年徐州会战才被切断。

年10月4日起,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长下村定召集会议,就今后对华作战方针进行谋划,着重讨论:今后“是把华北方面的作战扩大,进行山东作战?还是适可而止把华北作战停止在一定地带,而把兵团调到上海方面”。会上,以下村定为代表主张将主要战场由华北转移淞沪,向上海再次大规模增兵的意见占据上风,在参谋本部内获得通过。10月5日,参谋本部“第一部决定从华北调用兵力,把主要战场转移到上海方面“。10月6日,日本参谋总长将下一步作战计划上报天皇裕仁,特别强调集中精锐重兵打击上海国民党中央军主力,以求迅速结束上海战事,逼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投降。这一计划当即获裕仁批准。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年版

紧接着,10月9日至12日之间,日本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确定了增兵上海的初步方案:“新派遣到上海方面的兵团,不作为给上海派遣军增派部队,而以之作为另一个军使用”;“在杭州湾北岸进行登陆作战“”;“登陆时间定为10月30日”。

10月12日,日本参谋本部下令在国内进行开战以来第11次动员;被动员的部队是7号军司令部,第师团,独立机关枪第8大队,独立炮兵第2联队,独立工兵3个联队和后备步兵12个大队等。可见日军投入之大,部队补充之快。

此时,日军已投入淞沪战场5个陆军师团之多,包括第3,第9,第11,第13,第师团和其他特种部队及空军部队;海军方面,第3舰队和航空部队集结在长江口和淞沪附近海面,以及陆上驻沪海军特别陆战队。日军总兵力超过15万人,飞机余架,坦克余辆,火炮余门,军舰70余艘;反观国军虽兵力占优,但重火力严重不足,空军海军已损失殆尽。

而日军在华北战场,投入8个师团,包括第5,第6,第10,第14,第16,第20,第和第师团,以及其他特种部队等。日本军部直到10月初旬仍将主力布署于华北战场,之所以决定将作战重心转移至淞沪会战,主要原因有六点:首先,日军在淞沪战场遭到国军强有力且持续不断的打击,致其速战速决的计划破灭。一向骄横,看不起国军的日本参谋本部在七七事变前制订的年度对华作战计划中,曾设想仅以2个师团与海军协同,就一举击破上海国军,解决上海问题。然而,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军趁日本陆军未到达上海之机,先发制敌,围攻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10天,打了日本军部措手不及。至8月下旬,日军2个师团登陆宝山至吴淞,遭到国军猛烈阻击,进展缓慢,且伤亡巨大。如日本战史记载:“因中国军队的军事设施极为坚固而且集中了大量兵力,所以陷入了苦战状态”。为迅速扭转战局,日本军部又于9月下半月第二次增兵上海,增派3个师团重兵。而南京统帅部决心打到底,从全国调派四五十个师部队投入淞沪战场。9月至10月间的阵地战,达到了整个会战的高潮,这都大大超过日本统帅部的意料,而且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连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也承认上海战局呈现僵持状态,一时难以击败国军,他还在10月14日与从东京来上海的海军省政务次官表示:“鉴于江南地区的敌军抵抗顽强之现状,要在一两个月内结束这场战争,使战争告一段落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最要紧的是至少要将敌军逼退到常熟,苏州,松江一带,估计达到这个目标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这是日本政府无法接受的。

很快,淞沪会战高昂的伤亡数字,让日本军部感到战事的严峻。8月份,华北战场的伤亡人数约为淞沪战场的3倍。但到9月份,上海日军的伤亡急剧上升,达到名,而华北战场则为名。到10月23日,淞沪战场日军伤亡人数累计已达名,远远超过了华北战场的伤亡数。以号称精锐的第9师团,到10月18日伤亡已超过余人,占师团原有战斗兵员的一半以上。第师团也超过0人。战至大场作战结束,渡过苏州河之前,第9师团伤亡总数已升至近人。据《松井石根阵中日记》记载,上海派遣军(不含第3舰队和驻沪海军特别陆战队)自8月22日开始在上海登陆,至10月28日大场作战结束为止,其伤亡情况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见,日军第3,第9,第11,第,第13师及重藤支队共伤亡人,其中阵亡人,含军官名,此外还有病员余人;松井石根日记数据,目前日本及两岸学界普遍认为缩水严重;现基本采纳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记载:日军整个淞沪会战伤亡名。这都大大超出了日本最高当局的预料,也可以想像,国军抵抗之顽强,损失之大。

中国抗战中流砥柱—国民党中央军

同时,日本军部认为淞沪战场进展不如华北战场,“一方面,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与第5师作战积极性很高,华北方面军也是如此,颇有超越规定作战线之势;另一方面,上海方面战斗则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华北方面军已占领了保定,石家庄,沧县,德州等地,而上海派遣军却对大场镇久攻不下,且损失颇重。因此,日本参谋本部认为,“为了打开这种局面,有必要采取新的措施。”下村定在参谋本部的会议上强调:如果“上海方面就那样让它下去,无法取得结束战局的结果”。他力主“在这方面积极行动,(以)获得所期的战果“。

其次,上海战事与对苏联作战的计划相联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一直注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动向,时刻准备北进侵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在10月上旬,“当时参谋本部判断,苏联要发动对日攻势的话,大概在11,12月的晚秋初冬时期,担心在这对苏关系最危险的时期,出现(上海)战线胶着状态,将给苏联对日攻势的好机会,所以企图在这之前打开(上海)战局。“凭此判断,日本参谋总长在10月6日上奏天皇裕仁的今后作战计划书中明确提出:“如果在上海完全被我方控制之前北方有变(指发生对苏战事),将发生令人极为忧虑之结果。因此,目前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是迅速结束上海战局”。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年版。

日本当局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实际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积极促使苏联出兵,苏联也确曾表达意向;年9月28日,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奉召返国,曾和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谈及苏联参战的必要条件;11月10日,伏罗希洛夫又在宴别中国代表张冲时,要张归国转告蒋介石: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这让蒋一度看到苏联出兵的希望。故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电称:“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但是12月5日,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回电称,必须在《九国公约》签字国或其中大部分国家同意“共同应付日本侵略时”,苏联才可以出兵,同时还必须经过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苏联出兵之事遂不了了之。

再其次,日本也考虑到《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在即,深知上海战事延续不绝定为世界各国所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淞沪会战之金山卫登陆,日军第三次增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