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单珊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就任后首次欧洲之行中表示,美国希望重建与北约盟友的伙伴关系,并承诺,美国不会强迫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呼吁对中国采取共同行动。
从“不会强迫”到“呼吁”,外交说辞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这种感受——“联合抗中”,美国搞不定欧洲小伙伴?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常罔顾事实批评中国,并拉拢盟友要求一起抗中,除了舍不得给小伙伴实惠,还看不到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机会,所以近期美国密集的“外交攻势”效果不理想,恐怕也在意料之中。
谈中国:不选边站,但要共同应对
根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3月24日,布林肯在北约布鲁塞尔总部发表演讲称,鉴于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的关系在特朗普政府时代发生严重动摇,且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拜登政府将重新构筑与北约盟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中国问题。
布林肯提出,美国将与盟国合作,“缩小技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差距”。在与中国的博弈中,依靠的是创新,“而不是最后通牒”。“毫无疑问,中国威胁着我们的集体安全和繁荣。”但他表示,这并不代表各国不能在如气候变化和卫生安全等问题上同中国合作。
“如果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对国际秩序的积极愿景。我们有信心在任何领域都能与中国竞争。”布林肯说。
美国总统拜登也将于25日同欧盟领导人出席线上峰会,以传达美国政府希望重建跨大西洋关系的信息。
制裁德国?盟友寒了心
说一套,做一套。马上来了。
拉拢之余,布林肯话锋一转,威胁就“北溪-2”项目制裁德国。
在发言中,布林肯称,该项目与欧盟自身的能源安全目标相矛盾,可能会“损害”乌克兰、波兰和其他盟友的利益。
目前,长达公里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已经完成了90%的铺设,德新社认为,美方选择在这一时机再提这一要求显得格外具有爆炸性,美国的阻挠只是为了方便向欧洲出售自家的天然气。
美国一直反对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合作“北溪-2”项目,并对项目相关方发起多次制裁。德国方面多次回应,美国的制裁是对欧洲主权的侵犯,德国不接受。
可见,在利益冲突面前,美国利己主义的选择,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恐怕要让更多的盟友寒心。
面对欧盟最大的商业贸易伙伴之一——中国,以及欧盟委员会投入了大量政治成本的中欧投资协定,欧盟对美国提出的合作肯定另有考虑。
欧洲领导人也仍然对冷战式的遏制理论深表怀疑。默克尔在今年1月曾表示,她非常希望避免建立“集团”。马克龙称希望避免出现“共同对抗中国”的局面。许多欧洲国家对美国制裁伊朗深感不满,导致他们的企业无法与伊朗达成协议。
路透社也指出,以法国为首的欧盟国家希望不再受其70多年盟友——美国的摆布。西班牙和荷兰也在敦促欧盟在寻求“战略自治”的同时保持经济开放。
在欧洲之行前,布林肯与国防部长奥斯汀先后访问日本韩国,美方还同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举行了领导人线上会议,与中方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进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但从这一系列外交活动的成果来看,拉拢盟国对抗中国恐怕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于行动——有些国家,连口号都不愿意跟着美国喊。
美国所呼吁的国际体系规则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美国本身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其价值观和准则并不通用于全球,甚至不能保障盟友的利益。
正如华春莹前几天说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承认美国就是国际社会,不承认美国的价值就是国际价值,不承认美国说的就是国际舆论,不承认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就是国际规则。
从各方的谨慎反馈来看,不要求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恐怕也只是美国不断尝试未得好结果之后的“不得已而为之”,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