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
临床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3-5天,临床可分为三型。
1、急性败血型
本型多见于流行初期。突然发病、死亡、高烧42℃以上,稽留热,
不食、不动,个别呕吐,结膜潮红,眼睛清亮兴奋.粘膜发绀,皮肤紫红色多见于头、颈、背部。粪干带粘液,病程3-4天,病死率80%以上,仔猪神经症状,不死者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2、亚急性疹块型
全身症状,烦渴,2-3天后背、胸、腹、肩、四肢皮肤出现疹块,高出皮肤1-2mm,大小数厘米,初充血,后出血,出疹块后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并渐愈.疹块可融合、坏死、皮肤脱落,个别可恶化而呈败血症死亡,母猪流产,病程1-2周。
3、慢性型
较少,表现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四肢关节肿,跗关节多见,变型,跛行,心内膜炎则消瘦,贫血,厌动,追赶时常突然死(心脏麻痹)也可出现皮肤坏死,2-3个月脱落。
病理变化
皮肤变化与生前所见相同,内脏
①脾樱桃红色、肿大、柔软、败血脾;
②淋巴结肿大、出血、多汁;
③消化道浆液、出血性炎症(胃、幽门、十二指肠),肾、肝肿大,大红肾,出血点;
④慢性者菜花心、关节渗出。
觉得不错你就赞赞我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