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奥巴马在外媒采访中回顾往事,称年当特朗普胜选,他熬到凌晨2点半给特朗普打了个电话祝贺他,而彼时特朗普领先希拉里的程度比如今拜登的领先程度还小。
奥巴马是特朗普之前的一任美国总统,也是美国民主*中重要的一员,以善于演讲著称。他当*期间,无论外交还是国内*策,都表现得较为“温和”,至少比特朗普温和许多。
有趣的是,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的代表拜登也很温和,特朗普却时时叫嚷,不断发推特,各种奇怪的言论和观点层出不穷。让人觉得似乎美国共和*比民主*在表现方式上温和一点。
其实这跟个人性格有点关系。特朗普更像个直接的生意人,善于把自己弄成焦点,什么事都敢撕在桌面上来,即便是给人不好的印象,即便别人觉得他不靠谱。
拜登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说话行事,很有“分寸”感。这当然也跟拜登的性格有关。约瑟夫·拜登性格略有点内向,他略微口吃,演讲口才很一般,年和年两度竞选美国总统,都没有成功,第一次试水,他甚至抄人家的演讲稿,被美国人嘲笑了很久。
但这也有好处,他可以少说话,就静静地看着特朗普表演,言多必失,拜登就等着特朗普犯错。
所以,这更多的是个人性格问题。同时,两方团队都懂得扬长避短。
两*恩怨由来已久,民主共和本一家
其实美国的民主*也并非一直那么“温和”。两*之间的恩怨牵扯久远,期间也是撕得不开开交。
在美国历史上,民主*和共和*的恩怨非常复杂。也许很少有人知道,现在的美国民主*,其实原来叫共和*。
这个共和*是年成立的,当时就叫共和*。后来在年,因为诸多原因,改称民主共和*。
呵,民主、共和原来是一家!
这个民主共和*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就分裂了。
以安德鲁·杰克逊为首的一派在年改组为民主*。另一派组成国家共和*。
这就是后来的美国民主*和共和*。
像是一个分子分裂成两个原子,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分裂当然是因为*治原因。
这种闹剧其实是当时费城会议唯一没想到的。费城会议也称制宪会议,此次会议发生在年,从而诞生了美国的《联邦宪法》。
当时的各位美国伟人们,包括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威尔逊等名人都在其内,他们想到了一切可能不利于联邦*府和美国的*治问题。
但唯一没有想到的是*派会出现,也没想到*派会控制他们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两院一府、三权分立的先进体制。
当时参会的迪金森甚至说,受到限制的君主制,是世界上最好的*府形态之一。
但可惜没过多久,就让他失望了。
因为当时的费城会议上,代表们的意见分歧很大,很多人根本就拒绝参会和发言,甚至召集者詹姆斯·麦迪逊在后来都不愿签字。
费城会议5月25日开始,才到场27人,28日再来9人,总共36人。刚好一个天罡星的人数。原因也很多,有些人是不愿意来,罗德岛说你们折腾,我们不掺和。有些人是没路费,新罕布什尔的四个代表,都因为没路费,不来。没人给他们钱。两个月后,他们自费到场。
13个州,至少半数以上——也就是7个以上——参加才能开始会议,否则没用。会议因此延迟11天开始。
到整个会议结束,从5月25日至9月17日,近四个月的会期内,全部代表应该实到74人,实际参加过的只有55个人。19个人没来。
55个人,还有13个人中途退场了,不伺候了,爱咋咋的。包括发起者麦迪逊在内,全程参与的就42个人。
42个人中,3个拒绝在最后形成的《联邦宪法》上签字。罗德岛州不参加,所以只有12个州(邦),其中马里兰州(邦)的四个个代表两人反对两人支持,所以等于弃权,其中一个人以个人名义签了字。
所以,《联邦宪法》是由11个州(邦)、39个人近四个月的商议结果。也是最终没办法的妥协。
因为一堆人为了利益不均。但最后大家都一致认为,既然会都开了,总得弄出一个结果来。
但费城会议结束没多久,也就三四年的时间,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就创建了民主共和*,当时称为“共和*”。
民主*其实也不是一直“温和”,从来都不温和
詹姆斯·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因为费城会议是他发起的。但他最后还是妥协了。
麦迪逊和威尔逊等人,是非常坚定的“国家权力”至上的一派。美国叫“联邦*府”,邦,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有点像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这种邦,有国家的性质,他们只愿意交出外交权,以及部分财权、*事权。
詹姆斯·麦迪逊
所以他们对于联邦*府,这种国家机构是具有戒心的。
所以,他们讨价还价,不愿意彻底交权。形成了各邦*权跟联邦*府的国家权力抗衡的形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美国很多州有自己的法律以及自由,并不是什么事都听联邦*府的原因。
这种结果是麦迪逊和威尔逊等人不愿意的。因为他们觉得国家权力必须最高,邦(州)不需要权力。
所以,他们成立了共和*(当时的共和*),拥护共和主义的原则。
这个共和*主要是用来反对同为费城会议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所领导的执**,汉密尔顿文笔非常好,在独立战争时期,他是乔治·华盛顿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他也是《联邦宪法》的起草人。
汉密尔顿领导的执**,叫联邦*。联邦*在掌权之后,突然提倡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联邦*府,同时放宽对于宪法的解释,要组成一个由精英统治的*府。
也就是说,汉密尔顿原本也是麦迪逊同一认识的。但汉密尔顿更加强势,并且反对完全的“民主”。
这很像“同室操戈”。
联邦*在年的战争中被彻底击败,战争结束,完全垮台。
但好景不长,共和*或者民主共和*内部,却也意见林立,矛盾重重。
终于,在年,这个共和*分裂了。
分裂成了两个*派,约翰·昆西·亚当斯领导的叫“国家共和*”,安德鲁·杰克逊领导的,就是民主*。
约翰·昆西·亚当斯是费城会议中文笔很好的一位成员约翰·亚当斯的长子。约翰·亚当斯是接替华盛顿的美国第二总统,他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
可见*派的出现以及强大,正是参加了费城会议的那些大佬们导致的。
斗争一直存在。而且并不温和。
最直接的例子是年,因为*派的操控,杰斐逊和伯尔的总统竞选一直平票,当时美国有16个州,每次投票都是八对八。总共投了三十多次票,一直平票。
强权人物汉密尔顿出面调解,最终杰斐逊做了总统。
伯尔很不高兴,叫嚷地比现在的特朗普还凶。他甚至找汉密尔顿决斗。然后击毙了汉密尔顿,逃亡了。
而杰斐逊和伯尔,都是当时的“民主共和*”内的精英。
亚当斯、汉密尔顿、杰斐逊、麦迪逊,都是美国建国初期的风云人物以及战友。
最终也是各选阵营,相互“厮杀”。
年,华盛顿说什么也不再当总统了,当时的“共和*”推举出杰斐逊和亚当斯竞选总统,亚当斯71票,杰斐逊68票。一个是总统,一个当副总统。年时,杰斐逊就直接把亚当斯赶下台了。
在整个美国总统大选的历史过程中,并不乏像汉密尔顿那样因为支持谁的问题而饮弹身亡的例子。比如费城会议时北卡罗来纳州的代表斯佩特,也是与联邦*人斯坦利决斗而被杀的,时年44岁。
美国总统大选后来就沦为这原本是出于一家的两*的轮流坐庄,一直闹得不可开交。胜败是常有的事,甚至常败的也多得是。
参加费城会议的有一位平克尼将*,美国联邦*府成立后,时任总统华盛顿提名他当陆*司令、最高法院法官、陆*部长、国务卿,他一个都不干,全部拒绝。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不干。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让他当驻法国大使,他同意了,但是法国人不要他。
然后他开始竞选总统,一直竞选到他去世,每选必败,最多的一次得票是47张。
事实上,参加过美国制宪会议的很多人竞选过总统,也只有华盛顿和麦迪逊做成了总统,华盛顿是理所当然毫无阻碍的上位,麦迪逊是靠竞选。其他人,奔走至死,也没当上。
大选的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从来不是风平浪静。
拜登的民主*之所以温和,是因为他们是胜利者,当然有更高的姿态,输家才会急眼。本是一家人,竞争不温和!